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成安大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成安大夫
歷史沿革
成安大夫為宋代醫官名,隸屬翰林醫官院,屬醫散官之一。始置於政和初年(公元1111年),其官階為從六品,係由軍器庫使之職改易而成。宋代醫官制度完善,翰林醫官院掌醫政,負責皇室及百官醫療,並選拔醫術精湛者任職。成安大夫作為中階醫官,兼具醫術與行政職能,反映宋代對醫事管理的重視。
職能與地位
宋代醫官分階嚴密,成安大夫居從六品,地位次於保安大夫(正六品),高於成全大夫(正七品)。其職責包括參與宮廷診療、醫案審核,並協助翰林醫官院管理地方醫政。此官職多由資深醫者擔任,需通曉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等經典,並熟悉方脈、針灸、瘡腫等科。
中醫專業背景
宋代醫學承襲隋唐傳統,並融合當時臨床經驗,成安大夫須精通以下領域:
- 方脈科:以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為範本,重視脈診與辨證,強調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。
- 針灸科:遵循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,注重經絡理論與補瀉手法。
- 瘡腫科:參考《衛濟寶書》,擅長外科癰疽治療,結合內服湯藥與外用膏散。
與翰林醫官院之關係
翰林醫官院為宋代最高醫政機構,成安大夫受其統轄,需定期考核醫術與德行。該院亦負責編纂醫書如《聖濟總錄》,成安大夫可能參與校勘或臨床驗證,推動醫學知識系統化。
文化影響
宋代醫官制度反映「儒醫」興起,成安大夫等職銜的設置,體現醫學與官僚體系結合的趨勢,為後世金元醫家「醫而優則仕」奠定基礎。其官階與職能設計,亦影響明清太醫院制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