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脬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脬痹
脬痹,又稱「胞痹」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東醫寶鑒》卷四,屬痹證之一。此病主要涉及膀胱氣化功能失調,導致水液代謝障礙,臨床以小便不利、少腹脹滿或疼痛為主要表現。
病因病機
脬痹多因外感風寒濕邪,內傷情志,或飲食勞倦,導致膀胱氣化不利,水濕內停。其病機核心為「膀胱氣化失司」,與三焦、腎氣功能密切相關。
- 外邪侵襲:風寒濕邪客於下焦,阻滯膀胱經氣,氣化失常。
- 內傷情志:憂思鬱怒,肝氣鬱結,影響三焦水道通調。
- 腎氣不足:腎陽虛衰,無法溫煦膀胱,水液停聚成痹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小便澀滯不暢,少腹脹滿或冷痛,甚則小便癃閉。
- 兼症:腰骶酸重、四肢倦怠,或伴有水腫。舌苔多白滑,脈象沉遲或弦緊。
辨證分型
- 寒濕痹阻:小便不利伴少腹冷痛,得熱稍減,舌淡苔白膩,脈沉緊。
- 氣滯水停:少腹脹滿拒按,情志不舒時加重,脈弦。
- 腎陽虛衰:小便頻數而清長,腰膝冷痛,畏寒肢冷,脈沉細。
治療原則
以「通陽化氣、利水除痹」為主,根據證型配伍相應治法:
- 寒濕型:溫散寒濕,方用五苓散加附子、肉桂。
- 氣滯型:疏肝理氣,選沉香散合柴胡疏肝散。
- 腎虛型:溫補腎陽,以濟生腎氣丸加減。
古籍論述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」,闡明膀胱氣化功能與水液代謝之關係。《東醫寶鑒》進一步將此病歸類於「痹證」,強調其與三焦氣機的關聯性。
脬痹之辨治,需緊扣膀胱與腎、三焦之生理聯繫,結合整體辨證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