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脬氣不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脬氣不固
定義與病機
脬氣不固為中醫病證名,指膀胱之氣虛弱,失其固攝之職,導致小便排泄失調的病理狀態。中醫理論中,「脬」即膀胱,其氣化功能與腎氣密切相關。腎主水液,司二便,膀胱之氣賴腎氣溫煦與固攝方能正常約束尿液。若腎氣不足,或久病耗傷,或年老體衰,皆可致脬氣虛弱,失於固攝,發為此證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- 小便淋瀝不斷:排尿後仍有餘瀝,難以排盡。
- 小便失禁:無法自主控制排尿,甚則尿液自遺。
- 遺尿:多見於夜間睡中自遺,或日間清醒時亦見不自主漏尿。
此類症狀常見於年老體虛者、產後氣血虧損之婦女,或久病傷腎之人。
辨證分型
脬氣不固多屬虛證,可進一步區分為:
- 腎氣虛型:伴腰膝酸軟、耳鳴乏力、脈沉弱,偏腎陽虛者或見畏寒肢冷。
- 脾肺氣虛型:兼見氣短懶言、食少便溏,因脾肺氣虛不能輸布水液,影響膀胱固攝。
治療原則
以「補腎固脬」為主,輔以益氣升提。常用治法包括:
- 補益腎氣:選用桑螵蛸散、縮泉丸等方劑,藥物如益智仁、桑螵蛸、烏藥,以溫腎固澀。
- 健脾益肺:若屬脾肺氣虛,可配合補中益氣湯加減,提升中氣以助膀胱約束。
- 針灸療法:取穴關元、氣海、腎俞、膀胱俞,以艾灸溫補腎陽,或針刺補法強化固攝之效。
相關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」,強調膀胱功能需氣化正常。而脬氣不固之病機,亦與「下焦虛寒」相關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載:「小便不禁者,腎氣虛,下焦受冷也。」故臨床除補腎外,亦可佐以溫下焦之品,如肉桂、附子,以增強氣化功能。
此證與「膀胱濕熱」所致之小便頻急澀痛有別,後者屬實證,治當清利濕熱,不可混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