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脬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脬舌

病名:脬舌,又稱泡舌,係指舌體突然腫脹,狀如吹脹之膀胱(脬),甚則滿塞口腔,阻塞咽喉之病證。此名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三十六,載曰:「舌卒腫起,如吹脬滿口塞喉。」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脬舌之發病多因痰火內蘊,上犯心經所致。心開竅於舌,痰火循經上擾,燔灼舌絡,致使氣血壅滯,舌體驟然腫脹。此外,若兼風熱外襲,或情志鬱結化火,亦可加重痰火之勢,誘發本病。

臨床表現
患者舌體突然腫大,色澤或紅或紫,腫脹嚴重者可致口腔難以閉合,甚則影響呼吸與言語。舌面或見痰涎黏膩,伴隨疼痛、灼熱感,嚴重時可出現煩躁不安、口乾欲飲等痰火內擾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  1. 痰火擾心證

    • 主證:舌腫脹色紅,灼痛明顯,心煩口渴,小便短赤,脈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火,化痰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用黃連解毒湯合導痰湯加減,以黃連、黃芩清心火,半夏、陳皮化痰散結,佐以竹瀝、膽南星增強化痰之效。
  2. 風熱夾痰證

    • 主證:舌腫驟起,伴發熱惡風,咽喉腫痛,脈浮數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化痰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銀翹散合溫膽湯加減,以金銀花、連翹疏風清熱,枳實、茯苓化痰利濕。

古籍考據
除《太平聖惠方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舌腫之證,歸因於「心脾積熱上攻」,治法強調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,與痰火致病之說互為補充。

相關名詞辨析
脬舌與「木舌」(舌體僵硬如木)有別,前者以腫脹柔軟如脬為特徵,後者則以舌體板硬、轉動不靈為主症,二者病因雖皆與心脾熱盛相關,然病機及表現各異。

此病證雖古籍記載簡略,然結合中醫理論,可從痰火、風熱等角度深入探討,並據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