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脬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脬轉

定義
脬轉,又稱「轉胞」,為中醫病名,指膀胱(古稱「脬」)因氣機鬱滯或外力壓迫而屈曲不順,導致小便不通之症。此名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·治脬轉諸方》,載:「夫脬轉者,是脬屈辟,小便不通。」意指膀胱受擠壓或扭轉,氣化失常,水道閉阻,遂成癃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滯水停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三焦氣化失司,膀胱水道壅滯。
  2. 中氣下陷:脾虛失運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膀胱受壓而屈辟。
  3. 妊娠胎壓:婦人妊娠晚期,胎體漸大,壓迫膀胱與胞脈,水道不利。
  4. 腎氣不足:腎陽虛衰,膀胱氣化無力,開闔失職,水液蓄積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小便點滴難出,或完全閉塞,小腹脹滿急痛。
  • 伴隨症狀因病因而異:氣滯者多見脅脹、情志抑鬱;中氣下陷者常見神疲、氣短;妊娠所致者多兼腰痠腹墜;腎虛者則畏寒、腰膝冷軟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理氣行水:適用於氣滯證,方選沉香散(《醫宗金鑒》),以沉香、陳皮、滑石等疏利三焦。
  2. 補中益氣:針對中氣下陷,用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升提陽氣,佐以茯苓、澤瀉通利水道。
  3. 溫腎化氣:腎陽不足者,投濟生腎氣丸(《濟生方》)助氣化,通陽利水。
  4. 安胎通脬:妊娠脬轉,宜參朮飲(《婦人良方》)健脾舉胎,或外敷蔥白熨臍以暫緩急症。

古籍補充
《金匱要略·婦人雜病脈證並治》提及:「婦人轉胞,不得溺也」,強調此症多見於產後或妊娠,與胞脈氣血失調相關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進一步闡明,脬轉非獨膀胱之病,實與肺、脾、腎三臟氣化密切相連,治療需標本兼顧。

與西醫學對照
此症類似現代醫學之「尿瀦留」,但中醫更重視整體氣機調節,非僅導尿治標。古籍所述「屈辟」之態,或與膀胱解剖位置異常(如子宮壓迫)或神經性功能障礙相關,然中醫辨證尤重功能失調之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