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炮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炮製(又稱炮炙、修治、修事)是中藥學中極為重要的加工技術,指對原藥材(包括植物、動物、礦物類藥材)進行特定處理,以適應臨床醫療、調劑或製劑需求。此技術源遠流長,早在《黃帝內經》與《神農本草經》中已有記載,而南北朝時期雷斅所著《雷公炮炙論》更為現存最早的炮製專書,系統總結了古代中藥炮製經驗。
炮製目的
- 去除雜質,利於保存
藥材採集後常附帶泥沙、非藥用部位或腐壞部分,經挑選、清洗等處理可提高純度,並通過乾燥、烘烤等方法延長保存期限。 - 便於製劑與煎出有效成分
質地堅硬的礦物藥(如代赭石、磁石)或動物甲殼類(如牡蠣、鱉甲),經煅製後質地酥脆,易於粉碎或煎煮;種子類藥材炒製後更易釋放成分。 - 降低或消除毒性與副作用
部分藥材生用毒性較強,需經炮製緩解。如:- 大戟、甘遂以醋制減毒。
- 柏子仁去油後避免滑腸致瀉。
- 半夏、天南星以薑汁或明礬炮製,降低刺激性。
-
改變藥性與功效
同一藥材因炮製方法不同,性味與作用可能迥異:- 生地黃清熱涼血,熟地黃(經酒蒸製)轉為滋陰補血。
- 蒲黃生用活血化瘀,炒炭後則專於止血。
-
增強療效
通過輔料或特定工藝激發藥效,如:- 延胡索醋制後,其生物鹼更易溶出,止痛效果更顯。
- 柴胡酒炙可加強升舉陽氣之功。
-
矯味矯臭
動物藥(如蛇蛻、紫河車)或具腥臭味的藥材,經酒、醋、蜜等輔料炮製後,可改善氣味,便於服用。
炮製方法分類
中藥炮製技術繁複,依處理方式可分為以下四大類:
1. 修制
針對藥材進行基礎整理,包括:
- 淨選:篩、簸、刷、刮(如肉桂去粗皮)。
- 粉碎:搗、碾、研、鎊(如羚羊角鎊片)、切(如切製飲片)。
2. 水制
利用水或液體輔料處理,目的包括軟化、清潔或減毒:
- 洗、漂:去除泥沙或鹽分(如海藻、昆布)。
- 浸、泡:軟化藥材便於切製(如檳榔)。
- 水飛:研磨極細粉末(如朱砂、滑石),防止粉塵飛散並提高純度。
3. 火制
以加熱方式改變藥材性質:
- 炒:分清炒與加輔料炒。
- 清炒:炒黃(如炒麥芽)、炒焦(如焦山楂)、炒炭(如地榆炭)。
- 輔料炒:麩炒(如白朮)、土炒(如山藥)、砂燙(如穿山甲)。
- 炙:以液體輔料拌炒,如蜜炙(甘草)、酒炙(當歸)、鹽炙(杜仲)。
- 煅:高溫燒透,適用於礦物或貝殼類(如龍骨、石決明)。
- 煨:裹麵粉或紙漿加熱,減緩刺激性(如煨肉豆蔻)。
4. 水火共制
結合水與熱力處理:
- 蒸:以水蒸氣加熱(如熟地黃、何首烏)。
- 煮:以水或輔料共煮(如醋煮芫花)。
- 淬:煅燒後迅速投入液體(如醋淬自然銅)。
炮製與中醫理論的結合
炮製不僅是工藝技術,更體現中醫「辨證施治」的核心思想。例如:
- 四氣五味調整:生大黃苦寒瀉下,酒製後性緩,適用於上部熱證。
- 歸經引導:鹽制引藥入腎(如鹽黃柏),醋制引藥入肝(如醋香附)。
此技術至今仍是中藥臨床應用的關鍵環節,確保用藥安全與療效精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