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撐開押手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撐開押手法
撐開押手法為針刺押手法之一,又稱「舒張押手法」,屬中醫針灸操作之基礎技術,主要用於輔助進針與調控經氣。其法以押手(通常為左手)將穴位周圍皮膚向兩側撐開,使局部組織張力增加,便於刺手(通常為右手)持針準確刺入,並可減輕患者痛感,提高施術效果。
操作要點
- 手法運用:
以拇指與食指或中指指腹相對,按壓於穴位兩側,稍加力道向外撐開,使皮膚緊繃,穴位暴露清晰。此舉能固定皮下組織,避免針體偏移,尤其適用於肌肉鬆弛或皮膚皺摺處。 - 經絡理論依據:
撐開押手不僅為機械性輔助,亦能宣散局部氣血,疏通經絡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強調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,押手之張力可預先激發經氣感應,助針下得氣。 - 適應部位:
多用於腹部、四肢等肌肉豐厚或皮膚鬆軟處,如針刺「足三里」「關元」等穴時,撐開皮膚可避免針尖誤觸筋膜或血管。
與其他押手法之區別
- 單指押手法:僅以單指按壓穴位一側,適用於需精準定位之小穴位。
- 提捏押手法:以拇指與食指捏起穴位皮膚,多用於皮肉淺薄處(如頭面部)。
撐開押手法則著重橫向牽引,擴大進針空間,尤適於深刺或需避開血管之情形。
古典文獻淵源
《針灸大成》提及「左手重而多按,欲令氣散」,強調押手之重要性。撐開押手即承此理,通過按壓與牽引,調節局部氣血分布,使針刺更符「徐而疾則實,疾而徐則虛」之補瀉原則。
此手法雖為基礎,然嫻熟運用可提升臨床療效,體現中醫「手如握虎,心無外慕」之施術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