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泡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泡舌

病名
泡舌,又稱「舌卒腫」,屬中醫舌病範疇,其特徵為舌體驟然腫脹,滿塞口腔,柔軟如尿泡,雖無劇痛,但妨礙言語與飲食。此症記載於清代《焦氏喉科枕秘》卷一,歸因於火熱上炎,痰濕隨火勢上壅舌絡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泡舌之發病與「火」、「痰」密切相關:

  1. 火熱上衝:多因心火上炎或肝膽鬱火,循經上擾舌體,灼傷血絡,致氣血壅滯而腫脹。
  2. 痰濕上注:脾失健運,濕聚成痰,痰火互結,隨經絡上泛於舌,使舌體脹滿如泡。
    此病機與「痰火擾心」、「肝鬱化火」等證候相關聯,常見於情志不遂、飲食辛辣或外感熱邪後誘發。

辨證論治

  1. 主證:舌體驟然腫大,色紅或淡紅,表面光滑柔軟,伴口乾煩熱,或胸悶痰黏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治法:清熱瀉火、化痰通絡。
  3. 方藥
    • 基礎方:黃連溫膽湯(黃連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竹茹、枳實、甘草)加減,以清心降火、化痰利濕。
    • 加減
      • 心火熾盛者,加黃芩、梔子以瀉三焦之火;
      • 痰濕重者,加瓜蔞、浙貝母以寬胸化痰;
      • 腫甚者,可佐以赤芍、丹皮涼血散瘀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經絡聯繫:舌為心之苗,又為脾之外候,足太陰脾經、手少陰心經均絡於舌,故火痰之邪多循此二經上犯。
  • 鑑別診斷:需與「木舌」(舌硬腫痛)、「重舌」(舌下血脈腫起)區分,泡舌以柔軟無痛為特點。

歷代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「舌腫滿口」之證,強調瀉火與滲濕並重,可參考導赤散合五苓散化裁,體現中醫「病機同則治法通」的辨治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