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泡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泡水
泡水,又稱「羊水」,為中醫學中與婦科及胎孕相關之名詞,首見於清代醫家葉天士所著之《葉天士女科診治秘方》。此詞專指妊娠期間,胞宮內所涵養胎兒之液體,屬中醫「胞宮津液」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羊水概念相通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生理功能
泡水於胎孕過程中具滋養、護胎之功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人始生,先成精」,而胞宮之津液(泡水)即為精血所化,能濡養胎元,使其發育安穩。其性屬陰,與母體氣血相濟,形成「血養胎、氣載胎」之態,亦能緩衝外力,護胎免受震盪。 -
與臟腑經絡之關係
泡水之生成與調節,與腎、脾、肝三臟密切相關:- 腎主生殖,藏先天之精,為泡水生成之本。腎氣充盛,則胞宮得溫煦,津液充盈。
- 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上輸為乳,下注為泡水,與胃氣共同維繫胎孕所需養分。
- 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,肝血充足則泡水清潤,肝失疏泄則易致水液停滯或不足。
-
病理表現
泡水異常多反映母體氣血失和或臟腑功能失調:- 泡水過少:多因腎陰虧虛或脾失健運,津液不布,症見胎動不安、腹圍增長遲緩。
- 泡水過多:常責之脾虛濕困或肺氣不降,水濕停聚胞宮,可致胸悶腹脹、胎位不穩。
- 泡水混濁:多與濕熱內蘊或血瘀有關,古籍記載「水濁胎燥」,可能影響胎兒濡養。
古籍論述補充
除《葉天士女科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「妊娠胞水,乃血氣所化」,強調泡水與母體氣血盛衰直接相關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進一步指出:「胞水清潤,胎自安和;若枯涸濁滯,當審虛實調之。」說明歷代醫家對泡水之重視,並以之作為診察胎孕狀態之指標。
與現代醫學之連結
中醫「泡水」概念雖源自傳統理論,然其生理作用與現代醫學之羊水功能(如維持胎兒活動空間、恆溫保護)頗為契合。然中醫更強調泡水與母體整體機能之動態平衡,並透過脈象、舌診及症狀綜合辨析,以「調氣血、和臟腑」為治則,此為獨特之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