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衃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衃血
衃血,為中醫學中對凝結敗壞之死血的稱謂,其色赤黑,質地凝滯,屬病理產物之一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:「五臟之氣……赤如衃血者死。」唐代王冰注釋曰:「衃血,謂敗惡凝聚之血,色赤黑也。」明確指出衃血乃血液敗壞後凝聚而成的瘀滯狀態,其色澤暗沉,呈現赤黑相間之象。
衃血的形成與病機
衃血的生成與氣血運行失常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血液的正常運行依賴於氣的推動與經絡的暢通。若因外邪侵襲、情志失調、跌打損傷,或久病耗氣,導致氣滯、寒凝、熱灼、氣虛等因素,皆可使血行不暢,瘀阻脈絡。瘀血日久不散,進一步敗壞,即形成衃血。
衃血的臨床特徵
- 色澤與質地:衃血色澤晦暗,呈赤黑或紫黑色,質地稠濁,凝結成塊,與新鮮血液的鮮紅色澤及流動性形成對比。
- 症狀表現:衃血停積於體內,可引發局部刺痛、腫塊堅硬、肌膚甲錯(皮膚乾燥如鱗甲)、面色黧黑等瘀血徵象。若衃血阻滯經絡,更可能導致肢體麻木、癱瘓等重症。
- 舌脈特徵:患者舌質多呈紫暗,或有瘀斑瘀點,舌下絡脈青紫怒張;脈象常見沉澀、結代,反映氣血瘀阻之態。
衃血與相關病理產物的區別
衃血與「瘀血」概念相近,但瘀血泛指血液運行不暢的病理狀態,而衃血專指瘀血進一步敗壞後的凝結死血,病情更為深重。此外,衃血與「離經之血」亦有所別,後者指溢出脈外而未及時消散的血液,未必完全凝滯敗壞。
衃血的治療原則
中醫針對衃血的治療,以「活血化瘀、祛瘀生新」為主,常用方劑如《血府逐瘀湯》、《大黃䗪蟲丸》等,藉由破血逐瘀之品,如桃仁、紅花、䗪蟲、水蛭等,攻逐積滯,促進新血化生。然衃血多屬久病頑疾,臨證需結合患者體質,配伍行氣、溫通或益氣之藥,以標本兼顧。
衃血之論,體現中醫對血證病機的深刻認識,其辨治不僅著眼於局部瘀滯,更重視整體氣血的調和,展現中醫學「辨證求因」的診療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