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培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培土

培土,又稱「培補脾土」,為中醫治法之一,指運用補益脾氣的藥物或療法,以強化脾胃運化功能,或恢復其生理平衡。此治法根源於中醫「五行理論」中「土」與脾胃的對應關係,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故培土實為調理整體氣機之關鍵。

理論基礎

  1. 脾胃的生理功能
    中醫認為,脾主運化,負責將水穀精微轉化為氣血,並輸布至全身;胃主受納,與脾相表裡,共同完成消化吸收。若脾氣虛弱,則運化失職,可能出現食少腹脹、倦怠乏力、大便溏瀉等症狀。
  2. 五行與培土的關聯
    五行中,脾屬土,土能生萬物,象徵滋養與承載。培土即通過補脾益氣,間接助長其他臟腑功能(如肺金、心火),符合「虛則補其母」的治療原則。例如:肺氣虛者可兼用補脾法(培土生金)。

常用方藥與方法

  1. 藥物

    • 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:益氣健脾的基礎方。
    • 參苓白朮散:兼顧健脾與滲濕,適用於脾虛夾濕證。
    • 補中益氣湯:升提脾陽,治氣虛下陷。
  2. 食療與穴位

    • 食療多選甘味食材,如山藥、蓮子、大棗等,取其「甘入脾」之性。
    • 穴位可選足三里(胃經合穴)、脾俞(背俞穴),以艾灸或針刺強化脾氣。

臨床應用

培土法不僅用於單純脾虛證,亦廣泛結合於其他治法:

  • 培土製水:針對脾虛水濕停聚,配伍利濕藥如澤瀉、薏苡仁。
  • 培土生金:治療慢性肺病時,通過健脾以益肺氣,如六君子湯加黃耆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強調調理脾胃以預防氣血虧虛,亦為慢性病調養之核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