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培土生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培土生金
「培土生金」為中醫治療學中的重要治法之一,其理論基礎源自五行學説中的「土生金」關係。中醫認為,脾屬土,肺屬金,脾土健旺則能生化氣血,上輸於肺,使肺氣充沛;反之,若脾虛失運,則肺氣亦隨之虛弱。此治法通過補益脾氣,間接達到益肺之效,適用於肺脾兩虛之證。
理論依據
五行學説中,脾(土)為肺(金)之母,兩者存在相生關係。脾主運化水穀精微,為氣血生化之源;肺主氣,司呼吸,依賴脾所輸布的精微物質以維持其功能。若脾氣虛弱,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無法上輸於肺,則肺氣不足,易見咳嗽、氣短、痰多清稀等症狀。此時,通過補脾益氣,可間接補益肺氣,此即「虛則補其母」的具體應用。
臨床表現
培土生金法主要適用於肺脾兩虛之證,常見以下症狀:
- 肺氣虛弱:咳嗽日久、痰多清稀、氣短懶言、聲音低微。
- 脾虛失運:食慾減退、大便溏薄、四肢乏力、面色萎黃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淡、苔白滑,脈象細弱或濡緩。
常用方藥
臨床上,培土生金法常選用具有健脾益氣、補肺化痰作用的方劑,例如:
- 六君子湯(《醫學正傳》):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組成,健脾益氣、燥濕化痰,適用於脾虛痰濕內阻之咳喘。
- 參苓白朮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含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扁豆等,健脾益氣、滲濕止瀉,兼能益肺,適用於脾虛濕盛兼肺氣不足者。
-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以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等為主,升陽舉陷、補益中氣,若肺氣虛弱兼中氣下陷者尤宜。
應用範圍
培土生金法不僅用於慢性咳嗽、哮喘等肺系疾病,亦常見於虛勞、肺癆(肺結核)、反覆感冒等屬肺脾兩虛者。此外,對於大病初癒、氣血虧虛之體質調理,亦可透過健脾以固護肺氣,增強抗病能力。
配伍要點
運用此法時,需注重健脾與益肺的藥物配伍:
- 健脾為主:首重補脾益氣,如黨參、黃耆、白朮、山藥等,以恢復脾之運化功能。
- 兼顧化痰:若痰濕偏盛,可佐以陳皮、半夏、茯苓等化痰祛濕之品。
- 稍佐補肺:酌加五味子、麥冬、百合等潤肺之藥,但不宜過量,以免礙脾。
此治法體現了中醫「治病求本」的思維,通過調理脾土以治肺金,達到標本兼顧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