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晨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晨暈
病證名,指眩暈之症常發於清晨者,又稱「晨運」或「早起眩暈」。清代醫家李用粹於《證治匯補·眩暈》中記載:「有早起眩暈,須臾自定,日以為常,謂之晨暈。」此症多因陽氣虛衰或痰濁內阻所致,臨床表現為晨起時頭目昏沉、視物旋轉,甚或站立不穩,然稍作休息後可逐漸緩解,然反覆發作,日久成習。
病因病機
- 陽虛不升:
人體陽氣虛弱,尤以脾腎陽虛為主。清晨為陽氣初升之時,若陽氣不足,清陽不能上濡頭目,則腦竅失養,發為眩暈。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。」此類患者多伴面色㿠白、畏寒肢冷、精神萎靡等陽虛之象。 - 痰濁上蒙:
痰濕之體,或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司,痰濁內生。夜臥之時,痰濁隨氣機升降壅滯於上,阻遏清陽,晨起則痰濁未散,故發眩暈。此類患者常見頭重如裹、胸悶嘔惡、舌苔厚膩等痰濕徵象。
辨證分型
-
陽虛晨暈:
- 主症:晨起眩暈,伴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軟、小便清長。
- 舌脈:舌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細弱。
- 治法:溫補脾腎,升發清陽。
- 方藥:可選右歸丸或附子理中湯加減,佐以升麻、柴胡等升提之品。
-
痰濁晨暈:
- 主症:晨起頭暈沉重,胸脘痞悶,嘔惡痰涎。
- 舌脈:舌苔白膩,脈濡滑。
- 治法:化痰降濁,健脾和中。
- 方藥:常用半夏白朮天麻湯或溫膽湯化裁,佐以砂仁、藿香等醒脾化濕。
古籍論述
除《證治匯補》外,《丹溪心法·頭眩》亦提及:「無痰不作眩」,強調痰濕為眩暈之重要病機;而《景岳全書·眩暈》則指出:「眩運一證,虛者居其八九」,重視陽氣虧虛之影響。晨暈之證,正合此二端,臨床需細辨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此症雖以清晨為發作特徵,然其根本仍在臟腑氣血失調,故治療當以調理整體為要,而非僅限於一時之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