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盆腔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盆腔炎(中醫辨證論治詳解)

病名溯源與範疇

盆腔炎乃現代醫學病名,在中醫典籍中無此專有名詞,其相關證候散見於「帶下病」、「痛經」、「月經不調」、「不孕症」、「症瘕」、「產後發熱」、「熱入血室」等範疇。此症泛指女子胞宮、輸卵管、卵巢、胞脈絡及盆腔腹膜等處所生之炎症,其中以輸卵管炎最為常見。若炎症侷限於輸卵管與卵巢,中醫多稱之為「附件炎」。

病因病機探微

中醫認為盆腔炎之發病,主要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
  1. 濕熱蘊結:因經期產後胞脈空虛,濕熱邪毒乘虛內侵,與氣血相搏結,蘊積胞宮胞脈
  2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血行受阻,瘀血內停
  3. 寒濕凝滯:經期產後涉水感寒,或過食生冷,寒濕客於胞脈
  4. 正氣虧虛:素體虛弱,或久病不癒,脾腎兩虛,沖任失調
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有云:「婦人腹痛,多因風冷乘虛客於胞絡」,正說明外邪侵襲與正氣不足乃本病發生之關鍵。

臨床辨證分型

急性期證候

  1. 濕熱毒蘊證

    • 主症:高熱惡寒,少腹疼痛拒按,帶下量多色黃如膿,其氣穢臭
    • 兼症:口苦咽乾,小便短赤,大便祕結
  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或洪數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利濕排膿
    • 方藥:大黃牡丹皮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
      • 大黃、牡丹皮清熱瀉瘀
      • 桃仁、冬瓜仁活血排膿
      • 金銀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清熱解毒
      • 加紅藤、敗醬草增強清熱化瘀之效
  2. 熱入血室證

    • 主症:寒熱往來如瘧,心煩喜嘔,胸脅滿悶
    • 兼症:口苦咽乾,默默不欲飲食
    • 舌脈: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
    • 治法:和解少陽,清熱涼血
    • 方藥:小柴胡湯加減
      • 柴胡、黃芩和解少陽
      • 加生地、丹皮涼血活血
      • 熱重者加知母、石膏

慢性期證候

  1. 寒濕凝滯證

    • 主症:少腹冷痛綿綿,得溫則減,帶下量多色白質稀
    • 兼症:腰骶酸痛,畏寒肢冷
  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膩,脈沉遲
    • 治法:溫經散寒,祛濕止痛
    • 方藥:少腹逐瘀湯合完帶湯加減
      • 小茴香、乾薑溫經散寒
      • 蒼朮、白朮健脾燥濕
      • 加附子、艾葉增強溫陽之效
  2. 氣滯血瘀證

    • 主症:少腹脹痛或刺痛,痛處固定,經前加重
    • 兼症:經行不暢色黯有塊,乳房脹痛
    • 舌脈:舌黯或有瘀斑,脈弦澀
    • 治法:行氣活血,化瘀散結
    • 方藥:桂枝茯苓丸合膈下逐瘀湯加減
      • 桂枝、茯苓溫通經脈
      • 桃仁、紅花活血化瘀
      • 加三棱、莪朮破血消癥
  3. 脾腎兩虛證

    • 主症:少腹墜脹隱痛,勞則加重,帶下清稀
    • 兼症:腰膝酸軟,神疲乏力,納少便溏
  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,脈沉弱
    • 治法:健脾益腎,固攝止帶
    • 方藥:內補丸合參苓白朮散加減
      • 黃芪、黨參補氣健脾
      • 鹿角霜、菟絲子補腎固精
      • 加金櫻子、芡實固澀止帶

特色療法舉隅

外治法

  1. 中藥熱敷法

    • 處方:千年健20g、追地風15g、川斷15g、歸尾12g、防風10g、乳香10g、沒藥10g、紅花10g、血竭6g、透骨草15g、五加皮12g
    • 用法:諸藥研粗末,裝紗布袋蒸30分鐘,趁熱敷下腹部,每日1次
  2. 灌腸療法

    • 處方:紅藤30g、敗醬草30g、桃仁15g、赤芍15g、蒲公英30g
    • 用法:濃煎100ml,保留灌腸,藥溫38-40℃
  3. 針灸療法

    • 取穴:關元、中極、子宮、三陰交、足三里
    • 配穴:
      • 濕熱加陰陵泉、曲池
      • 氣滯血瘀加太沖、血海
      • 寒濕加灸神闕、命門

食療方選

  1. 濕熱型
    • 薏苡仁30g、赤小豆30g、綠豆30g煮粥
  2. 氣滯血瘀型
    • 玫瑰花10g、山楂15g、紅糖適量代茶飲
  3. 脾腎虛弱型
    • 山藥30g、芡實15g、蓮子15g煲湯

轉歸與預後

本病之轉歸與正氣盛衰、治療及時與否密切相關。急性期若治之得當,多可痊癒;若失治誤治,則易轉為慢性,纏綿難愈,甚則導致胞脈閉阻,形成「症瘕」(盆腔包塊、輸卵管積水等),或沖任損傷而致不孕。慢性盆腔炎常因勞累、情志刺激或感受外邪而反覆發作,故除藥物治療外,尚需注重調攝情志,避免過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