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彭浩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彭浩(字養浩),明代著名醫家,祖籍仁和(今浙江杭州)。其醫術精湛,初於杭州懸壺濟世,後因受張尹昆之邀赴京師診治疑難重症,療效卓著,遂聲名鵲起,成為當時醫林翹楚。

彭氏學術深究《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之奧旨,尤擅傷寒與雜病辨治。所著《傷寒秘用》一書,系統闡釋張仲景六經辨證體系,結合臨床經驗,提出「三陰三陽傳變之機,貴在察其標本」的觀點,強調外感病需分經論治,並注重脾胃氣機升降對疾病轉歸的影響。另撰《雜病正傳》,以五臟為核心,辨析內傷雜病之病機,如提出「肝鬱化火,非獨瀉肝,當佐金以制木」的治法,體現其對五行生剋理論的靈活運用。

其著作《醫性》則聚焦中藥性味歸經與臟腑關係,主張「藥性之效,不在峻猛,而在配伍得宜」,書中詳述黃連、附子等藥物的升降浮沉特性,並結合脈象變化論述用藥時機,對後世本草學發展頗具啟發。

彭浩之學術特色在於融合理學思想與醫學實踐,以「性理」闡發醫道,認為「醫者意也,必先明陰陽消長之理,而後可通方藥之變」。其理論雖散佚不全,然從明代醫籍引文可見,其對溫病初期「邪在衛分」的辨證思路,已隱含後世葉天士「衛氣營血」學說之雛形,足見其影響深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