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彭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彭曉(五代後蜀)
彭曉,字秀川,號真一子,浙江永康人,為五代後蜀時期著名道士與煉丹家。仕於後蜀君主孟昶,初任朝散郎,後晉升為祠部員外郎。其生平精研丹道與易學,尤以註解《周易參同契》聞名,為後世道教內丹理論與中醫養生學奠定重要基礎。
學術貢獻與著作
彭曉所撰《周易參同契真義》三卷(共九十章),是現存最早的《周易參同契》註解本。該書結合易理、丹道與陰陽五行學說,系統闡述內丹修煉之術,並附《明鏡圖訣》於卷末,以圖文闡釋丹道火候與精氣神轉化之理。其註解不僅影響道教內丹派發展,亦對中醫「精、氣、神」理論及經絡學說有深遠啟發。
中醫理論的關聯
- 內丹與臟腑養生
彭曉主張「煉精化氣,煉氣化神」,此說與中醫「腎藏精」「心主神明」等理論相呼應。內丹修煉強調通過調息、導引與意守,強化臟腑功能,尤其注重「命門之火」(腎陽)的溫煦作用,與中醫「補腎培元」治法理念相通。 - 周易與陰陽平衡
《周易參同契》以卦象喻示人體陰陽消長,彭曉註解中進一步闡明「坎離交媾」(心腎相交)的生理機制,對應中醫「水火既濟」之說,解釋陰陽失衡如何導致疾病,並提出通過調息與丹藥(如鉛汞化合之喻)恢復平衡。 - 藥物與外丹術
彭曉雖以外丹術聞名,但其對金石藥物的提煉與配伍思想,間接影響中醫藥學。如「五金八石」之說,雖含道教隱喻,亦反映古人對礦物藥(如硃砂、雄黃)藥性的探索,後世部分方劑(如至寶丹)仍沿用此類成分。
歷史評價
彭曉被視為道教內丹學先驅,其學說融合易、醫、道三家,為宋元內丹理論(如張伯端《悟真篇》)之濫觴。儘管外丹術後世式微,但其對人體能量轉化的闡釋,仍為中醫養生與氣功理論提供重要參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