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彭醫婦>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彭醫婦

生平與醫術成就
彭醫婦為明代著名女醫,生卒年不詳,活躍於萬曆年間(1573–1620年)。其醫理精深,臨證經驗豐富,尤擅長內科與眼科疾患,以療效顯著聞名於世。

醫案與宮廷診療
萬曆年間,皇太后罹患目疾,症見視物昏矇、久治不癒,幾近失明。太醫院多方調治未果,彭醫婦奉詔入宮診視。其辨證精準,認為太后目疾乃「肝腎陰虛,虛火上炎」所致,遂以滋陰降火、養肝明目為治則,處方用藥。經其調治,太后目疾大有起色,視力漸復,遂被留駐宮中多年,專司調理。

中醫理論分析

  1. 目疾與臟腑關係: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肝血不足或肝火上炎皆可致目疾;「腎藏精」,腎陰虧虛則髓海不充,影響目力。彭醫婦所治太后之證,當屬肝腎陰虛,兼夾虛火,故以滋養肝腎、清降虛火為法,符合《內經》「精氣上注於目」之論。
  2. 用藥思路:明代醫家重視滋陰降火,彭氏處方或含熟地黃、山茱萸等補益肝腎之品,佐以菊花、決明子等清肝明目藥,體現「標本兼治」原則。

歷史評價與影響
彭醫婦以女醫之身躋身宮廷,足見其醫術超群。其案例亦反映明代醫家對「虛證目疾」的辨治水平,為後世提供重要參考。然因其宮廷身分,民間醫案流傳較少,殊為可惜。

附:相關中醫名詞

  • 肝腎陰虛:肝腎陰液虧損,常見目乾、眩暈、腰膝酸軟。
  • 虛火上炎:陰虛導致虛火浮越,見咽乾、目赤、顴紅。
  • 養肝明目:中醫治法之一,多用枸杞、女貞子等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