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彭祖攝生養性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彭祖攝生養性論
《彭祖攝生養性論》為中醫養生學之重要專篇,主要闡述「神氣」於養生過程中之核心地位,並系統性提出相應之調攝方法。其理論根源於黃老道家思想,強調「清靜養神,攝精愛氣」,後收入《道藏》第572冊,成為道教與中醫養生理論之經典文獻。
理論核心:神氣為本
彭祖認為,人體生命活動之維繫,首重「神」與「氣」之調和。
- 神:泛指精神意識及生命主宰,包含五志(喜怒憂思恐)之調控。神躁則氣亂,神靜則氣和,故主張「少思寡欲」以安神。
- 氣:為構成生命之基本物質,分先天之氣(元氣)與後天之氣(宗氣、營衛之氣)。氣充則形健,氣耗則病生,故強調「愛氣」以固根本。
養生方法
-
清靜養神法
- 主張「內守虛無」,透過冥想、調息使心神歸於平靜,避免過度情志波動。
- 結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」之說,說明精神內守可促進氣血流通。
-
攝精固氣法
- 重視精氣之節用與蓄養,提出「房中節慾」與「呼吸導引」二途:
- 房中術:強調「交而不泄」以保腎精,契合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「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」之戒。
- 導引吐納:透過特定呼吸法(如龜息)調動丹田之氣,強化氣化功能。
- 重視精氣之節用與蓄養,提出「房中節慾」與「呼吸導引」二途:
-
四時調攝
- 依循「天人相應」原則,提出春養肝、夏養心、秋養肺、冬養腎之季節調養法,與《內經》四時養生理論互為呼應。
學術影響
《彭祖攝生養性論》融合道家清靜無為與中醫臟象學說,後世如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之養性篇、李時珍《奇經八脈考》之氣脈理論,皆可見其思想脈絡。其「神氣相守」之論,更為後世內丹修煉奠定理論基礎。
此篇不僅為養生實踐之指南,亦反映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中「防重於治」之核心觀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