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膨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膨脝
膨脝為中醫病名,屬「蠱脹」之俗稱,首見於《證治要訣·蠱脹》:「蠱脹,俗謂之膨脝……」意指腹部脹大如鼓,外觀膨滿,按之堅硬,甚則青筋暴露,為中醫「脹病」範疇之一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膨脝多因氣、血、水停滯腹內,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三焦氣化不利所致。其病機與肝、脾、腎三臟密切相關:
- 肝鬱氣滯: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機壅塞,久則血行不暢,形成氣血瘀阻。
- 脾虛濕困:飲食勞倦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積聚腹中。
- 腎陽虛衰:久病及腎,陽氣不足,無法溫化水濕,寒水泛濫,加重腹脹。
- 蟲積或癥瘕:古籍亦提及「蠱毒」(如寄生蟲或積聚)阻塞經絡,氣血水液運行受阻,漸成膨脝。
臨床表現
膨脝以腹部脹大為主症,可伴隨以下特徵:
- 氣脹:叩之如鼓,脹滿時輕時重,與情緒相關,屬氣滯所致。
- 水脹:腹皮緊繃,按之凹陷,移動性濁音明顯,多為水濕停聚。
- 血脹:腹壁青筋顯露,脅下癥塊(如肝脾腫大),舌質紫暗,屬血瘀成脹。
辨證分型
- 實脹:病程較短,體質尚實,分為:
- 氣滯濕阻:脘腹脹滿,噯氣頻作,苔白膩。
- 寒濕困脾:腹大如囊裹水,畏寒肢冷,便溏。
- 濕熱蘊結:腹大堅滿,煩熱口苦,小便赤澀。
- 虛脹:病程遷延,正氣虧虛,分為:
- 脾腎陽虛:腹大但按之不堅,畏寒神疲,下肢浮腫。
- 肝腎陰虛:腹脹口乾,面赤潮熱,舌紅少苔。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鑑》提及:「單腹脹大四肢瘦,名為膨脝氣虛留。」強調此病虛實夾雜,需辨明標本。《景岳全書》則歸納其治法,主張「治脹當辨有形無形」,氣滯者疏肝理氣,水停者逐水消腫,血瘀者活血化瘀,並注重培補脾腎以固根本。
膨脝作為中醫經典病證,反映了「氣血水失調」的核心病機,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察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