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捧心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捧心生

捧心生,又稱兒捧母心,為中醫古籍記載之難產病名,首見於清代陳蓮舫所著《女科秘訣大全》。此症描述胎兒於分娩時體位異常,雙臂上舉,致使產程受阻。古人因觀察胎兒手臂上舉之狀,誤解為胎兒以手捧托母心,故得名「捧心生」。實則此現象屬臀位分娩(胎兒足或臀先露)之變異,因胎兒上肢屈伸不利,卡於產道而難產。

從中醫病因病機論之,此症多與氣血失和胞宮氣機逆亂相關。孕婦若素體虛弱,氣血不足,或臨產時情志過度緊張,皆可能影響胎兒轉位,導致胎位不正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產難之由,有因氣血虛弱,胎失所養;有因胞絡瘀滯,轉側失常。」而「捧心生」之機轉,更涉及胎氣逆上,使胎兒肢體僵直難伸,加劇分娩困難。

歷代醫家對難產之治,強調調氣血順胎位。若產前診得胎位異常,可配合艾灸至陰穴等外治法導正胎氣;若臨產發作,則需以手法助產,如《十產論》所載「轉胎手法」,助胎兒鬆解上肢,順利娩出。然因古代醫學對胎兒體位認識有限,故「捧心生」之說仍帶有形象比附之色彩,今人當結合現代產科學,辨明實際胎位與產程機轉。

此症亦反映中醫對難產的細緻分類,除「捧心生」外,古籍尚有「橫產」(肩先露)、「倒產」(足先露)等記載,均屬「異常胎位」範疇,為中醫婦科臨床重要參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