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披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披肩

披肩為中醫骨傷科常用之固定器械,主要用於肱骨頸骨折及肩部複雜骨折之整復後固定。其名見載於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,屬傳統中醫外治法中夾板固定術之一種,旨在維持骨折斷端穩定,促進骨痂生長。

形制與材質
披肩多以熟牛皮製成,形制扁平,長約五寸(約16.5公分),寬三寸(約10公分),兩端各鑽兩孔,以棉繩穿引縛定。牛皮質地堅韌而具彈性,既能有效限制肩關節活動,避免骨折移位,又可適度貼合肢體曲線,減少局部壓迫。

中醫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,骨折後需「動靜結合」,即固定與功能恢復並重。披肩之設計契合此理:

  1. 氣血流通:牛皮性溫,可避風寒濕邪侵襲患處,同時保留適當活動空間,避免氣血壅滯。
  2. 筋骨並重:固定時注重肩部經絡循行,如手三陽經所過之處,避免壓迫關鍵腧穴(如肩髃、肩髎),以利經氣運行。
  3. 三期辨治:骨折初期(瘀血期)強調嚴格固定,披肩可配合活血化瘀藥外敷;中後期(生新期)則可漸鬆綁縛,輔以導引術恢復肩部功能。

臨床應用
披肩多用於:

  • 肱骨頸骨折:尤適合無明顯移位者,配合手法復位後固定。
  • 肩胛骨骨折:若涉及關節盂或肩峰,可與「通木」(胸背部固定器具)併用。
  • 陳舊性脫位:整復後短期固定,防復發。

與現代醫學之比較
相較於石膏固定,披肩輕便透氣,利於觀察患處腫脹變化,且便於調整鬆緊。然其固定強度稍遜,故適用於穩定性骨折,或作為階段性過渡器具。

附: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鑒》詳述其用法:「將牛皮夾於肩外,棉繩穿孔纏繞,使肩臂不得搖動。」後世醫家亦強調需定期調整縛帶鬆緊,並結合「肩關節垂吊法」以維持復位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