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晨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晨泄

晨泄,亦稱五更泄,為中醫病證名,指每日清晨時分(尤以五更前後為甚)出現腹瀉之症。此證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·大方脈雜醫科》,後世醫家多將其與腎陽虛衰相關聯,故又稱腎泄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晨泄多因命門火衰,腎陽不足,無法溫煦脾土,致使脾失健運,水穀不化而下趨大腸。五更時分(寅卯之交)為陰陽轉化之際,陽氣初生而陰寒尚盛,腎陽虛者此時尤難抵禦陰寒,故腹瀉多發於此時。此外,肝脾不調寒濕內蘊亦可能誘發此證,但核心病機仍以腎虛為本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除黎明前腹瀉外,常伴隨以下特徵:

  1. 大便質稀:多呈溏薄或完全不化,甚則夾雜未消化食物。
  2. 腹冷隱痛:瀉後痛減,腹部喜溫畏寒。
  3. 腰膝酸軟:腎陽不足之象,或見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。
  4. 舌脈特徵:舌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細無力,尤以尺脈為著。

證型分類

  1. 腎陽虛衰型:典型晨泄,兼見腰膝冷痛、夜尿頻多,治宜溫補腎陽,方用四神丸(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、五味子)加減。
  2. 脾腎兩虛型:泄瀉日久,納呆乏力,可合附子理中湯以健脾溫腎。
  3. 肝鬱乘脾型:兼見脅脹、情緒波動誘發,需佐以疏肝健脾,如痛瀉要方配合溫腎之品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醫方集解》指出:「五更泄瀉,多屬腎虛。」強調四神丸為治此證之主方。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闡釋:「腎泄者,五更溏泄也……此因腎陽不足,不能蒸化脾土。」

晨泄之辨證,須緊扣腎陽虛衰與脾土失溫之關係,臨床用藥除溫補下焦外,亦需兼顧中焦運化,以標本同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