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鈹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鈹刀
鈹刀,又稱鈹針,為中國古代針具之一,最早見載於《華佗別傳》,屬中醫外科器械範疇。其形制特點與用途在中醫外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,尤其於古代癰疽、瘡瘍等外科病症之治療中發揮關鍵作用。
形制與特點
鈹刀之形制類似於現代手術刀,其特徵為尖端鋒利,刃部扁薄,便於切割。古代文獻記載,鈹針「末如劍鋒」,意指其尖端呈雙刃或單刃結構,利於切開癰腫、排膿引流。此種設計與傳統九針中的「鈹針」相通,後世亦常將二者視為同類器械。
歷史淵源
鈹刀之應用可追溯至東漢時期,華佗即以此器械施行外科手術,如《華佗別傳》所載,其曾以鈹刀剖開癰疽,清除腐敗組織。此技術在當時屬先進之外科療法,顯示中醫外科於早期已具備一定的手術操作能力。唐代《外臺秘要》、明代《外科正宗》等醫籍中,亦提及鈹針或類似刀具於瘡瘍治療中的運用。
臨床應用
鈹刀主要用於外科實證,如:
- 癰疽切開:針對已成膿之癰腫,以鈹刀切開排膿,使邪有出路。
- 瘡瘍清創:切除壞死組織,促進新肉生長,符合「腐去則新生」之理。
- 疔瘡處理:用於疔毒未潰時之挑破引流,避免毒邪內陷。
其操作講究「快、準、淺」,需依經絡走向及膿腔深淺施術,以減輕患者痛苦並確保療效。
與其他針具之關係
鈹刀屬古代「九針」之一,與鑱針、圓針、鍉針等並列,然其用途偏重於外科切割,與其他針具之按摩、刺絡等功能有別。後世發展中,部分醫家將鈹針歸類為「鋒針」之變體,然其刃部較鋒針更寬,適用範圍亦有所不同。
現代意義
雖現代外科多以金屬手術刀取代傳統鈹刀,然其設計理念仍影響中醫外科器械之發展。當代中醫臨床中,改良式鈹針或微型刀針仍用於某些特定病症,如腱鞘炎切開鬆解術,體現傳統器械的延續與創新。
鈹刀作為中醫外科重要工具,不僅反映古代醫家對外科病症的認識與處理智慧,亦為研究中醫器械演變之關鍵實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