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鈹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鈹石
鈹石為古針具名,首見於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。其形制仿鈹針,屬砭石之一類,為古代中醫外治工具。
形制與用途
鈹石形如鈹針,鋒利而扁平,兼具切割與點刺之效。古時醫者以之施行放血、排膿、切開癰腫等外科療法。《靈樞》載其用於「刺大膿」,顯示其於外科瘡瘍治療之重要性。
歷史淵源
砭石為最古老之醫療器具,早於金屬針具出現。鈹石屬砭石演變而來,為石製工具向金屬針具過渡之產物。《黃帝內經》多處提及砭石療法,反映其於先秦時期之廣泛應用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鈹石療法通過刺激經絡、疏通氣血以達治療目的。《內經》云:「石者,從東方來」,其性寒涼,具清熱解毒、化瘀散結之效。鈹石之運用,符合「宛陳則除之」之治則,針對瘀血、熱毒等實證。
與鈹針之關係
鈹針為九針之一,刃寬而鋒利,主用於外科。鈹石可視為鈹針之前身,二者在形制與功能上相類,然材質有異。金屬針具普及後,石製工具漸少用,然其於中醫發展史上具重要地位。
現代意義
今雖罕用鈹石,然其反映古代醫家之外科技術與智慧。研究砭石療法,有助理解中醫外科源流與發展脈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