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鈹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鈹針

鈹針,古稱「釒非針」、「鈹刀」或「劍針」,為中醫傳統九針之一。其形制取法於劍鋒,兩面開刃,鋒利非常,故又稱「劍針」。據《靈樞·九針論》記載:「鈹針,取法於劍鋒,廣二分半,長四寸,主大癰膿,兩熱爭者也。」其寬約二分半(約合今制0.5公分),長四寸(約合今制8公分),專用於切開排膿、瀉熱解毒。

形制與特點

鈹針形似寶劍,尖端銳利,兩側有刃,便於切割。其設計源於古代外科刀具,結合針灸理論,成為兼具刺絡與切開功能的特殊針具。與其他針具相比,鈹針更偏向於外科用途,適用於癰疽、膿腫等實熱證候。

臨床應用

  1. 排膿瀉毒:鈹針主要用於癰腫瘡瘍已成膿者,可切開瘡口,排出膿血,使邪有出路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其主治「大癰膿,兩熱爭者」,意指熱毒壅盛、氣血搏結之證。
  2. 刺絡放血:鈹針亦可運用於較大範圍的刺絡療法,如丹毒、熱痹等實熱證,通過放血以清瀉熱毒。
  3. 切開引流:古代中醫外科常用鈹針切開癰疽、瘰癧等,配合藥線引流,促進癒合。

理論依據

鈹針的運用基於中醫「通則不痛」、「以瀉為補」的治療原則。對於熱毒壅滯、氣血瘀阻之證,通過切開或刺絡,可疏通經絡、排出邪毒,恢復氣血運行。其適應症多屬陽證、實證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:「鈹針鋒利,能破癰疽,泄其毒氣。」

與其他針具的區別

九針之中,鈹針與鋒針(三棱針)皆用於放血,但鈹針刃寬,適於切開;鋒針尖細,多用於點刺。此外,鈹針與現代手術刀功能相似,但更強調中醫「微創」與「調氣」的理念,而非單純切除組織。

歷史淵源

鈹針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,當時已有金屬針具用於外科治療。漢代《靈樞》系統記載九針,確立其理論基礎。後世醫家如華佗、孫思邈等亦善用鈹針處理外科疾患,並結合藥敷、灸法等提升療效。

鈹針作為中醫外科與針灸結合的典範,體現了古代醫家對器械與理論的靈活運用,至今仍具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