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皮痹
定義
皮痹,為中醫病名,屬痹證之一,以皮膚症狀為主要特徵。首見於《素問·痹論》,後世醫家如《張氏醫通》等亦有詳述。其病機多與風寒濕邪侵襲、脾腎陽虛、營衛失調相關,臨床表現為皮膚麻木、癮疹、搔之不痛等。部分醫籍亦將皮痹與肺痹相聯繫,認為二者病機相通。
病因病機
1. 外邪侵襲
風寒濕邪乘虛客於皮毛,阻滯經絡氣血,導致營衛失和。《素問·痹論》云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。」若邪氣鬱於肌表,則見皮膚麻木、癮疹等症。
2. 脾腎陽虛
脾主運化,腎主溫煦,若脾腎陽虛,衛外不固,則風寒濕邪易於侵襲。《張氏醫通》指出:「皮痹者,即寒痹也。」強調陽氣不足為發病關鍵。
3. 肺氣失宣
肺主皮毛,若肺氣鬱閉,宣降失常,可致皮膚氣血痹阻,形成皮痹。《症因脈治》更進一步將皮痹與肺痹相聯繫,認為二者症狀可相互影響。
臨床表現
1. 皮膚症狀
- 皮膚麻木不仁,觸覺減退
- 癮疹風瘡,搔之不痛
- 初期可有「皮中如蟲行狀」之感
2. 肺痹相關症狀(若兼肺痹)
- 煩滿喘嘔,逆氣上衝
- 右脅刺痛,牽引缺盆
- 右臂不舉,痛引腋下
治療
1. 內治法
(1) 溫經助陽,祛風散寒
適用於陽虛寒盛者,方選:
- 陽和湯(《外科全生集》):溫陽散寒,通絡止痛
- 秦艽地黃湯(《醫學心悟》):養血祛風,調和營衛
(2) 宣肺通痹
若兼肺痹,可參考肺痹治法,如宣肺化痰、理氣通絡。
2. 外治法
- 熏洗法:以透骨草、艾葉等煎湯外洗或浸浴,溫通經絡
- 熏蒸療法:借助藥氣蒸騰,開泄腠理,驅散風寒濕邪
與其他痹證的區別
皮痹屬五體痹之一,與筋痹、脈痹、肌痹、骨痹並列,其病位主要在皮膚,而其他痹證則分別影響筋、脈、肌肉、骨骼。此外,皮痹與肺痹關係密切,因肺主皮毛,故肺氣失調易導致皮痹,反之亦然。
古籍參考
- 《素問·痹論》:「痹在於皮則寒。」
- 《張氏醫通》:「皮痹者,即寒痹也。邪在皮毛,癮疹風瘡,搔之不痛。」
- 《症因脈治》:「肺痹之症,即皮痹也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