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皮痹,病名。

  1. 指皮膚症狀為主要特征之痹證。出《素問.痹論》。《張氏醫通》卷六:「皮痹者,即寒痹也。邪在皮毛,癮疹風瘡,搔之不痛,初起皮中如蟲行狀。」多因脾腎陽虛,衛不能外固,風寒濕邪乘虛鬱留,經絡氣血痹阻,營衛失調而成。治宜溫經助陽,祛風散寒,調合營衛。內服用陽和湯,或秦艽地黃湯;外用透骨草、艾葉等煎水濕洗,或浸浴熏蒸療法。
  2. 指肺痹。《症因脈治》卷三:「肺痹之症,即皮痹也,煩滿喘嘔,逆氣上沖,右脅刺痛,牽引缺盆,右臂不舉,痛引腋下。」參見肺痹條。

皮痹,又稱寒痹,是一種以皮膚症狀為主要特征的痹證。多因脾腎陽虛,衛不能外固,風寒濕邪乘虛鬱留,經絡氣血痹阻,營衛失調而成。

皮痹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

  • 皮膚症狀:皮膚瘙癢、風疹、風瘡等。
  • 全身症狀:身體疲乏、四肢無力、關節疼痛等。
  • 其他症狀:食欲不振、腹脹、便溏等。

皮痹的治療方法主要有:

  • 溫經助陽:可用附子、乾薑、肉桂等中藥。
  • 祛風散寒:可用防風、羌活、獨活等中藥。
  • 調合營衛:可用白朮、茯苓、山藥等中藥。

皮痹的預防方法主要有:

  •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  •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  • 飲食清淡,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•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
皮痹是一種常見的痹證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,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。因此,如果出現皮痹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