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皮部」詳解

皮部的基本概念

皮部是中醫經絡學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指全身體表皮膚按十二經脈分布劃分的十二個部區。《素問·皮部論》明確指出:「欲知皮部……以經脈為紀者,諸經皆然。」這說明皮部的劃分是以經脈循行路線為依據,十二經脈各有其對應的皮部區域。

六經皮部的分類與命名

根據手足同名經相合的原則,十二皮部可合併為六經皮部。六經皮部各有其專有名稱,這些名稱蘊含了各經脈的功能特性:

  1. 太陽皮部 - 稱「關樞」

    • 關指關鍵,樞指樞紐,太陽經主一身之表,如門戶之樞紐
    • 對應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太陽小腸經的皮部區域
  2. 陽明皮部 - 稱「害蜚」

    • 害同「闔」,蜚通「飛」,意指陽明經如門戶之開闔
    • 對應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皮部區域
  3. 少陽皮部 - 稱「樞持」

    • 樞為轉樞,持為維持,少陽居半表半裡,如門軸之轉動
    • 對應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皮部區域
  4. 太陰皮部 - 稱「關蟄」

    • 關指閉藏,蟄指蟄伏,太陰主裡,如冬蟲之蟄藏
    • 對應足太陰脾經和手太陰肺經的皮部區域
  5. 少陰皮部 - 稱「樞儒」

    • 樞為關鍵,儒指柔弱,少陰主水火之樞
    • 對應足少陰腎經和手少陰心經的皮部區域
  6. 厥陰皮部 - 稱「害肩」

    • 害同「闔」,肩指擔負,厥陰為陰盡陽生之經
    • 對應足厥陰肝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皮部區域

皮部的生理功能

  1. 衛外屏障:皮部位於體表最外層,是人體抵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。《靈樞·本藏》言:「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者也。」

  2. 感應傳導:皮部通過經絡與內臟相聯繫,能感應外界刺激並傳導至相應臟腑。《素問·皮部論》云:「邪客於皮則腠理開,開則邪入客於絡脈。」
  3. 氣血輸布:皮部是經絡之氣散布於體表的區域,氣血通過經絡輸布至皮部,濡養皮膚。
  4. 病邪傳變:外邪入侵人體往往先犯皮部,然後逐步深入。《素問·繆刺論》指出:「夫邪之客於形也,必先舍於皮毛。」

皮部的診斷意義

中醫診法中,觀察皮部的變化有重要價值:

  1. 色診:不同經脈皮部出現的色澤變化可反映相應經脈和臟腑的病變。如太陽皮部出現青色多主寒證、痛證。
  2. 形態診:皮部的腫脹、凹陷、疹痘等形態改變可提示病位和病性。陽明皮部生瘡瘍多與胃腸積熱有關。
  3. 溫度診:觸摸皮部溫度可判斷氣血盛衰。少陰皮部發涼常提示心腎陽虛。
  4. 痛覺診:按壓皮部出現壓痛或敏感,可幫助定位經脈病變。

皮部的治療應用

  1. 針刺療法:淺刺皮部(如毛刺、半刺)可治療表淺病症,《靈樞·官針》記載了多種刺皮之法。
  2. 艾灸療法:在特定皮部施灸可溫通經氣,如太陽皮部灸治風寒表證。
  3. 推拿按摩:通過刺激皮部經穴調節經絡氣血,如陽明皮部按摩治療消化不良。
  4. 藥物外治:膏藥、敷貼等直接作用於病變皮部,如太陰皮部敷藥治療咳喘。
  5. 刺絡放血:在皮部瘀血處刺絡,適用於實熱證,如少陽皮部刺血治療偏頭痛。

皮部與經穴關係

皮部與經穴有密切聯繫,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「皮部」為承扶穴的別名。承扶穴屬足太陽膀胱經,位於臀橫紋中點,主治腰腿疼痛等症。這反映了皮部理論與腧穴定位的相關性。

皮部理論的現代研究

現代研究從多角度探討皮部理論的科學內涵:

  1. 神經節段理論:發現皮部分布與神經節段支配區域有一定對應關係。
  2. 皮膚電阻研究:經脈皮部與非經脈區域皮膚電阻存在差異。
  3. 影像學研究:紅外熱像顯示經脈皮部有特殊的溫度分布模式。
  4. 生物物理特性:皮部區域在聲、光、電、磁等方面表現特異性。

皮部理論作為中醫外治法的重要基礎,至今仍在針灸、推拿、外治等領域發揮指導作用,體現了中醫「由外知內,從表治裡」的整體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