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刺療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皮刺療法
皮刺療法為針刺療法之一,因其刺激僅作用於皮膚表層而得名,亦稱「皮膚針療法」。此法以淺刺皮膚為特點,透過輕叩或滾動針具於體表,刺激經絡皮部,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,達到治療疾病之效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皮膚與經絡系統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十二皮部」,即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區,為衛氣運行之所,亦為外邪侵入之門戶。皮刺療法透過刺激皮部,可激發經氣、調整臟腑功能,尤其適用於淺表病症及氣血失調之證。
操作工具
皮刺療法多使用「皮膚針」,其針具形式多樣,常見者包括:
- 梅花針:針頭呈蓮蓬狀,排列五至七支短針,形似梅花,適用於輕叩手法。
- 七星針:七支短針叢集,針尖平齊,多用於循經叩刺。
- 滾針:針具可滾動,便於大面積刺激,如背部膀胱經。
施術方法
- 叩刺法:手持針柄,以腕力輕柔、均勻地叩擊皮膚,力度分「輕、中、重」三種,依病情選用。
- 滾刺法:將滾針置於皮膚上,輕壓滾動,適用於肌肉豐厚處。
- 刺激部位:可循經叩刺(如膀胱經、督脈)、局部叩刺(病竈周圍),或配合「阿是穴」施術。
臨床應用
皮刺療法廣泛用於以下範疇:
- 外感病症:如感冒初期,叩刺風池、大椎以祛風解表。
- 皮膚疾患:如蕁麻疹、神經性皮炎,透過局部刺激以活血祛風。
- 痛症:針對關節痛、肌肉痠痛,循經叩刺以通絡止痛。
- 內科雜病:如失眠、消化不良,配合經絡理論調理氣機。
作用機制
皮刺療法透過物理刺激,引發局部充血或微小出血點,促進氣血循環,並激發人體自癒能力。中醫視此為「調衛和營」之法,能改善「營衛不和」所致之病症,如《靈樞》所云:「衛氣先行皮膚,先充絡脈。」
此療法操作簡便,安全性高,然須基於辨證論治,選取適當經絡與手法,以契合中醫整體觀與個體化治療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