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皮腠
皮腠,又稱「皮膚腠理」,是中醫學中重要的解剖與生理概念,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。其為人體最外層的組織結構,包含皮膚及腠理兩部分,共同構成抵禦外邪的第一道屏障,並與氣血運行、津液代謝密切相關。
結構與功能
-
皮膚
- 皮膚為「五體」之一,屬「肺所主」,與肺臟的宣發功能相應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肺主皮毛」,說明肺氣能溫養皮膚,調節汗孔開闔。
- 皮膚的厚薄、潤燥反映氣血盛衰與臟腑狀態。若肺氣虛弱或外邪侵襲,可見皮膚乾枯、汗出異常或易感風邪。
-
腠理
- 腠理泛指皮膚紋理間的細微隙縫,為「氣門」(汗孔)所在之處,亦是衛氣循行的通路。《金匱要略》稱:「腠者,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;理者,是皮膚臟腑之文理。」
- 腠理的疏密影響衛外功能。若腠理疏鬆,則外邪易入,如風寒表證常見「腠理開泄」而汗出;若腠理緻密,則衛陽固守,病邪難侵。
與經絡臟腑的關係
- 肺衛相連:肺主氣,衛氣源於中焦,靠肺氣宣發至皮腠,形成「衛外為固」的作用。若肺衛不固,易出現自汗、惡風等症。
- 三焦通道:三焦為「決瀆之官」,主通行津液與元氣。皮腠的開闔調節依賴三焦氣化,若三焦不利,可致水濕停聚皮腠,發為水腫或濕疹。
病理表現
- 外邪侵襲:風、寒、暑、濕等邪氣多從皮腠而入,初期見表證,如《傷寒論》太陽病之「脈浮、頭項強痛而惡寒」。
- 氣血失調:營衛不和時,腠理開闔失常,可表現為盜汗(陰虛內熱)或無汗(寒邪束表)。
- 痰瘀阻滯:若氣滯血瘀或痰濕蘊結,皮腠失養,可見肌膚甲錯、麻木不仁,如《醫林改錯》所述「血瘀於皮裏」之證。
臨床意義
中醫診治外感病或皮膚疾患時,常從皮腠論治,如:
- 解表法:通過發汗(如麻黃湯)驅邪外出,調和營衛。
- 固表法:以玉屏風散益氣固表,強化皮腠防禦力。
- 透邪法:用辛涼解表(如銀翹散)使熱邪從腠理透散。
皮腠作為人體與外界溝通的界面,不僅是生理屏障,更是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,體現中醫「由表及裏」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