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膚不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皮膚不仁
證名,指肌膚麻木不仁,失去知覺,對痛癢等刺激無感應的病理表現,又稱「肌膚不仁」。此症多因外邪侵襲肌表,或氣血虧虛、運行不暢,導致肌膚失於濡養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風、寒、濕等邪氣客於肌膚,阻滯經絡,使氣血運行受阻,肌膚失養而麻木。《諸病源候論·風不仁候》云:「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是也。」即描述此類症狀。
- 氣血不足: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濡養失職,導致肌膚氣血不充,表現為麻木不仁。《金匱要略》亦提及「血痹」之證,即因氣血虛弱,復感風邪,肌膚失榮而麻木。
- 經絡瘀阻:氣滯血瘀,或痰濕阻絡,使氣血不能暢達肌表,日久則肌膚感覺遲鈍,甚則不仁。
臨床表現
- 肌膚觸覺減退,對外來刺激(如搔抓、冷熱)反應遲鈍或無感。
- 常見於四肢、軀幹等部位,嚴重者可影響活動功能。
- 或伴隨肢體乏力、面色無華、舌淡脈細等氣血虛弱之象;若因風寒濕邪所致,則可能兼見關節疼痛、惡寒等症。
辨證論治
- 氣血兩虛:治宜益氣養血,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,以補氣通陽、調和營衛。
- 風寒濕阻絡:治宜祛風散寒、除濕通絡,可選用蠲痹湯或獨活寄生湯,隨證加減。
- 瘀血阻滯:治宜活血化瘀,方如桃紅四物湯或身痛逐瘀湯,以通絡開痹。
相關典籍記載
-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診其寸口脈緩,則皮膚不仁。」提示脈象緩弱多與氣血不足相關。
- 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,此症見於「血痹虛勞」或「中風後遺」,需辨明虛實而治。
此症常見於中風後遺症、痹證(如風濕性關節炎)、血痹等疾患,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辨病因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