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膚否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皮膚否腫

定義與病因
皮膚否腫為中醫證候名,指因寒邪外襲或內生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凝滯於肌表,使皮膚出現腫脹之症。「否」通「痞」,意為氣機阻滯、痞塞不通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文中提及太陽寒水之氣偏勝時,可致「凝溧且至……皮膚否腫」,說明寒邪凝滯為其主要病機。

病機分析

  1. 寒邪凝滯:寒性收引,易傷陽氣。外感寒邪或陽虛內寒,均可使腠理閉塞,衛氣不得宣發,氣血凝滯於肌膚,形成腫脹。
  2. 氣血痞塞:寒凝導致經絡不通,營衛失和,氣血運行受阻,水濕停聚於皮下,發為「否腫」。此與「水腫」不同,水腫多責之肺脾腎三焦氣化失常,而否腫以寒凝氣滯為本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皮膚腫脹,按之緊實,局部或見蒼白、冷感。
  • 可伴腹滿、食慾減退(如《素問》所述「腹滿食減」),此因寒邪內犯脾胃,中焦氣機升降失司。
  • 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緊,均為寒邪內停之象。

相關典籍與理論延伸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除提及太陽勝復之氣外,亦強調「寒則氣收」的特性,進一步解釋皮膚否腫與寒邪的關聯。
  • 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發展「痞證」理論,雖主論心下痞,但對氣機痞塞的辨治思路可延伸至肌表病症。
  • 清代《醫宗金鑒》論述「寒客肌膚」時,指出需溫散通陽以解其凝,可視為對否腫治則的補充。

鑒別診斷
需與以下證候區分:

  1. 風水腫:屬陽水,起病急,腫勢自上而下,多伴表證,如惡風、脈浮。
  2. 氣腫:因氣滯所致,腫脹隨情緒波動,按之凹陷即起,無寒象。
  3. 痰濕蘊膚:腫脹伴麻木重著,苔膩脈濡,與寒凝之緊實感不同。

治法與方藥思路
(此部分依要求省略)

附:名詞考據
「否」與「痞」古互通,《說文解字》釋「否」為「塞也」,與「痞」之「氣隔不通」義近。中醫古籍中,「否腫」亦寫作「痞腫」,後世醫案多沿用「痞」字,然其病機核心仍在寒凝氣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