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膚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皮膚針

皮膚針為中醫針灸療法中的一種特殊針具,其特點在於採用多針淺刺的方式刺激體表。由於其刺激輕微,僅作用於皮膚層,故又稱「小兒針」,適用於對針刺較為敏感或畏懼的患者,如小兒或體質虛弱者。

皮膚針的設計形式多樣,常見的有以下幾種:

  1. 梅花針:由五枚細針呈梅花狀排列組成,針尖鈍而不銳,可均勻刺激穴位或經絡區域。
  2. 七星針:以七枚針排列成北斗七星之形,作用範圍較梅花針稍廣,適用於面積較大的治療部位。
  3. 叢針:針數不拘,可依治療需求調整,多用於局部密集刺激。

此外,尚有其他變體如滾刺筒(以滾動方式連續刺激皮膚)及刷帚針(形如刷狀,用於輕掃皮膚表面),均屬皮膚針範疇。

操作原理與中醫理論

皮膚針的操作以腕力彈扣為主,透過輕快而有節奏的叩刺,刺激皮部(十二經絡在體表的分布區域)。中醫認為,皮部與經絡、臟腑相通,故淺刺可激發衛氣、疏通經絡,達到調和氣血、平衡陰陽的效果。

臨床上,皮膚針常用於以下範疇:

  • 外感表證:如風寒感冒初期,叩刺背部膀胱經或風池穴,以發散表邪。
  • 皮膚疾患:如蕁麻疹、牛皮癬等,透過局部刺激促進氣血運行。
  • 神經調節:輕叩頭部或四肢末梢,改善失眠、頭痛或肢體麻木。

皮膚針的優勢在於創傷小、適應症廣,尤其適合淺層刺激療法。其作用機制結合了中醫「淺刺泄邪」與「皮部理論」,體現了「治未病」與「調和營衛」的傳統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