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膚針療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皮膚針療法
皮膚針療法為中醫針刺技術之一,又稱「皮刺療法」或「小兒針療法」,其特點在於以多針淺刺、刺激範圍廣泛的方式調理人體氣血。根據針具形制不同,可分為「七星針療法」、「梅花針療法」及「滾刺療法」等,各具適應症與操作特色。
針具與操作
皮膚針的針頭由多支短針組成,如七星針(七針叢集)、梅花針(五針呈梅花狀排列)或滾筒式針具。操作時,醫師先消毒針具與施術部位,以手腕之力均勻彈扣或滾動針具,順應經絡走向,遵循「由上而下、自內而外」之原則。手法宜先輕後重,至局部皮膚呈現潮紅、充血,或微量出血為度。療程通常每日或隔日施術一次,7至15次為一療程。
作用原理
中醫理論認為,皮膚針通過刺激皮部(十二經絡在體表的對應區域),可疏通經絡、調和營衛,進而調整臟腑功能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淺刺皮脈」以祛邪通絡,尤其適用於「衛氣不調」或「絡脈瘀滯」之證。其輕淺刺激能激發衛氣運行,促進局部氣血循環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之效。
臨床應用
皮膚針療法適應症廣泛,包括:
- 頭面疾患:頭痛、偏頭痛、近視
- 內科雜病:高血壓、消化性潰瘍、神經衰弱
- 痛症:肋間神經痛、痛經
- 皮膚病症:神經性皮炎、斑禿
對於虛證或小兒患者,因刺激量較輕,故亦稱「小兒針」;而實熱證或瘀血明顯者,可適度加重手法至微量出血,以增強瀉熱化瘀之效。
分類與特色
- 七星針療法:七針並列,適用於需密集刺激的區域,如背俞穴。
- 梅花針療法:五針成簇,便於點狀叩刺,常用於頭皮或關節周圍。
- 滾刺療法:以滾筒狀針具來回按壓,適合面積較大的部位,如腰背或四肢。
此療法結合經絡理論與淺刺技術,體現中醫「從外治內」的治療思維,臨床須辨證選穴,配合手法輕重,方能發揮其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