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毛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皮毛痿
病證名,屬痿證之一,又稱皮痿或肺熱痿,首見於《素問·痿論》。此證因肺熱葉焦,致使皮毛失養,進而出現皮膚枯萎、足痿無力等症狀。《醫宗必讀·痿》明確指出:「肺痿者,皮毛痿也。」
病因病機
肺主一身之皮毛,為五臟之華蓋,主宣發肅降,輸布津液以濡養肌膚。若肺受熱邪所傷,津液耗損,則肺葉焦枯,無法濡養皮毛,導致皮毛虛弱急薄(乾枯脆弱)。《素問·痿論》云:「肺熱葉焦,則皮毛虛弱急薄,著則生痿躄也。」意指肺熱傷津,不僅影響皮毛,更可能進一步累及筋、脈、骨、肉,引發痿躄(肢體萎弱無力)。
臨床表現
- 皮毛枯萎:皮膚乾燥、粗糙,甚至脫屑,毛髮枯槁無澤。
- 肢體痿弱:下肢無力,行動遲緩,甚則痿廢不用。
- 肺熱症狀:或伴咳嗽、咽乾、痰少而黏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生津、養陰潤肺為主,兼顧滋養皮毛。
常用方劑
-
清燥救肺湯(《醫門法律》)
- 組成:桑葉、石膏、人參、甘草、胡麻仁、阿膠、麥門冬、杏仁、枇杷葉。
- 功效:清肺潤燥,益氣生津,適用於肺燥津傷之痿證。
-
二母二冬湯
- 組成:知母、貝母、天冬、麥冬。
- 功效:滋陰降火,潤肺化痰,適用於肺熱陰虛之痿躄。
-
知柏天地煎
- 組成:知母、黃柏、天冬、地黃。
- 功效:清熱瀉火,滋陰潤燥,適用於肺腎陰虛兼熱者。
相關理論延伸
《痿論》提出「治痿獨取陽明」,因陽明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胃健運則肺津得充,皮毛得養。故臨床亦可配合調理脾胃,如加入山藥、茯苓等健脾益氣之品,以助肺氣宣發。
此外,肺與大腸相表裏,若肺熱移於大腸,可兼見便秘,治療時可酌加瓜蔞仁、杏仁等潤腸通便之藥,使邪有出路。
此證與痿證其他類型(如筋痿、肉痿、骨痿)相關,但病機側重於肺熱傷津,故治療時需緊扣肺臟功能失調,不可泛用溫補或燥濕之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