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皮膜」詳解
一、解剖定位與生理特性
「皮膜」一詞首見於清代醫家唐宗海所著《血證論》,其書卷六明確記載:「皮膜包裹真水,若真水破,而耳立聾」,此處特指耳部之鼓膜結構。中醫理論中,皮膜不僅是解剖層面的組織概念,更蘊含「衛外為固」的生理功能,屬「腠理」之細微層次,與三焦氣化、營衛運行密切相關。
從經絡歸屬而言,耳部皮膜與少陰腎經、少陽三焦經相繫。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」,然腎脈本身不上頭面,需借道心包絡與小腸經之別脈(聽宮穴所在)上濡耳竅,此即《血證論》所言「假道於心腑小腸之脈」的經絡學依據。
二、病理機轉與臨床表現
皮膜失養可表現為兩大證候:
- 真水虧虛型:腎陰不足致「真水」不充,皮膜失潤,症見耳鳴如蟬、聽力漸退,伴腰膝酸軟、舌紅少苔,此屬《內經》「精脫者耳聾」之範疇。
- 氣血衝激型:突受大聲震盪或情志過極,導致少陽相火妄動,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所述「火鬱則聾」,皮膜受損而暴聾,其病機涉及「心腎不交」——心火不能下溫腎水,腎陰無以上濟心火,形成「水火未濟」之局。
三、治療原則與用藥思路
針對皮膜病變,中醫主張「標本同治」:
- 滋腎填精法:選用熟地黃、山茱萸等補益真陰,佐以磁石(如磁朱丸)鎮攝浮陽,此即《本草綱目》「磁石色黑入腎,治腎虛耳聾」之應用。
- 通竅活絡法:循「少陽為樞」理論,取柴胡、香附疏利少陽經氣,配合通草、路路通等開竅之品,恢復皮膜氣血濡養。
- 水火既濟法:心腎不交者,以黃連、肉桂組成交泰丸,配合耳門、聽會等穴位的針灸刺激,重建心腎陰陽交通。
四、古典醫籍的延伸論述
《證治準繩·耳門》進一步闡釋:「耳中耵聹,蓋皮膜之垢也」,指出皮膜具有分泌與自潔功能,其異常可反映三焦濕熱或膽火上炎。明代《醫學入門》更提出「耳聾治肺」的獨特觀點,認為肺主皮毛,皮膜功能實與肺氣宣發相關,臨床可見外感風熱所致耳悶者,用桑白皮、杏仁宣肺即能改善耳竅氣機。
此概念在現代中醫耳鼻喉科發展中,已延伸至「黏膜-皮膜一體論」,將鼻竇黏膜、鼓膜等統歸為「清竅皮膜系統」,治療上注重「通調三焦氣化」,體現中醫整體觀與微觀辨證的結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