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內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皮內針

皮內針為中醫針灸療法中所使用之專用小型針具,主要用於皮下埋置留針,以達到持續刺激穴位之效果。其設計特點在於體積細小,便於固定於皮膚內,適用於需長時間留針治療之病症。

皮內針之種類

皮內針可分為兩大類,分別為顆粒式皮內針撳釘式皮內針,兩者在形制與用法上略有差異:

  1. 顆粒式皮內針

    • 形制特徵:針尾呈麥粒狀,針身長度約為5分至1寸,粗細與普通毫針相近。
    • 使用方法:施針時將針橫向刺入皮下,待確認無明顯不適或妨礙活動後,以膠布固定。
  2. 撳釘式皮內針(撳針)

    • 形制特徵:尾部繞成圓圈,狀似圖釘,針身較短,僅1至2分長。
    • 使用方法:直接垂直按壓刺入皮膚,因針身短小,適合淺層穴位或敏感部位之治療。

臨床應用

皮內針療法主要適用於慢性疾病頑固性疼痛,如頭痛、關節痛、失眠、胃脘不適等。其作用機制在於透過持續刺激穴位,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,從而達到緩解症狀之目的。

埋針時間

埋針時間需視病情及患者體質而定,通常可留置數小時至數日不等。期間患者可正常活動,但需避免劇烈動作或碰觸埋針部位,以防脫落。

皮內針療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種,結合了針灸與穴位刺激之特點,對於需長期調理之病症具有獨特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