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皮熱

皮熱為中醫證名,指皮膚出現發熱感,可為全身性或局部性表現。此證多與陰陽失調相關,主要病機可分為陰虛內熱與陽盛實熱兩類,亦見於外瘍癰腫等病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虛致熱
    《中藏經·實熱論》提及:「皮膚熱而燥者,陰不足。」陰液虧虛則不能制陽,虛熱內生,燔灼肌表,表現為皮膚燥熱,多伴顴紅、盜汗、咽乾等陰虛之象。
  2. 陽盛實熱
    同書亦云:「皮熱而熱者,陽盛也。」陽氣偏亢或外邪入裡化熱,正邪交爭,熱迫血絡,可見皮膚灼熱,常兼面赤、煩渴、脈洪大等實熱症狀。
  3. 癰瘍局部熱痛
    《靈樞·上膈》指出:「其癰在外者,則癰外而痛浮,癰上皮熱。」此屬熱毒壅滯肌腠,氣血瘀阻,發為癰腫,局部皮溫升高,伴紅腫疼痛,甚則潰膿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虛實之辨:陰虛皮熱多見午後或夜間加重,觸之雖熱但無灼手感;陽盛皮熱則持續不退,熱感明顯,按之灼手。
  • 兼症差異:陰虛者常見舌紅少苔、脈細數;陽盛者多見舌紅苔黃、脈洪滑。癰瘍之熱則局限於病竈,伴局部形變。

相關理論延伸
中醫認為「肺主皮毛」,皮熱亦可能與肺熱宣降失常相關,如風熱犯肺或痰熱壅肺時,除咳嗽氣喘外,亦可見皮膚燥熱。此外,少陽樞機不利、營衛失和等病機,亦可能影響肌表溫度調節,需結合四診進一步辨析。

此證臨床需結合整體脈證,區分內傷外感、虛實寒熱,方能準確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