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皮水

皮水是一種病名,指的是由於腎虛導致水氣在皮膚積聚而引起的水腫病症。根據《金匱要略.水氣病脈證並治》記載,皮水的脈搏通常會浮起,身體表面會出現腫塊,按壓時會凹陷不起,不伴隨惡風(即寒冷感)。患者的腹部會膨脹,但並不口渴。根據《諸病源候論.水腫病諸候》的描述,腎虛引起水分異常滲透至皮膚,導致身體各部位浮腫、按壓時不出汗,並且腹部也有膨脹的現象,同時且不口渴,四肢感到沉重,但不伴隨惡風,這稱為皮水。這樣的症狀可以用通陽、健脾、利水的方法來治療,常用藥物包括防己茯苓湯、蒲灰散等。

防己茯苓湯是一種由防己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澤瀉、豬苓、車前子、木通、大腹皮組成的方藥。它具有利水消腫、健脾益氣的功效,主要用於治療水腫、尿液不通、臉部浮腫、四肢腫脹等症狀。

蒲灰散由蒲灰、白礬、滑石、甘草組成,具有利水消腫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主要用於治療水腫、尿液不通、臉部浮腫、四肢腫脹等症狀。

除了藥物治療外,適當的飲食調整也是預防皮水的重要措施。患者應避免攝入生冷、油膩和辛辣的刺激性食物,以免加重病情。此外,適當的運動和增強體質、提高免疫力也是重要的。

如果出現水腫的症狀,患者應及早就醫治療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