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皮水
病名
皮水為水氣病之一,屬水腫範疇,因水濕泛溢皮膚所致。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並治》,其特徵為水腫明顯,按之凹陷不起,然不伴隨惡風、口渴等表證或裏熱之象。
病因病機
皮水之形成,主要責之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。肺主通調水道,脾主運化水濕,腎主水液代謝。若肺失宣降,脾失健運,腎不主水,則水濕停聚,泛溢肌膚而成水腫。《諸病源候論·水腫病諸候》指出:「腎虛則水妄行,流溢於皮膚」,強調腎虛為皮水之根本。此外,外感濕邪或內傷飲食,亦可加重水濕內停,誘發本病。
臨床表現
- 水腫:周身浮腫,尤以四肢為甚,按之凹陷沒指,皮膚緊繃光亮。
- 腹脹:腹部脹滿如鼓,然叩之無實滿感,與「鼓脹」之腹水有別。
- 脈象:脈浮,提示病位偏表,水濕停聚肌膚。
- 其他:一般不伴惡風、發熱等表證,亦無口渴、煩熱等裏熱之象,此與「風水」「正水」等水氣病相異。
鑑別診斷
- 風水:同屬水腫,但風水多伴表證(如惡風、發熱),脈浮而緊,病機偏風邪犯肺。
- 正水:水腫兼見喘促,脈沉遲,多因腎陽虛衰,水氣上凌於肺所致。
- 石水:以下腹腫滿為主,脈沉,屬陰寒凝結下焦。
治法方藥
皮水治療以「通陽化氣、健脾利水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- 防己茯苓湯(《金匱要略》)
- 組成:防己、黃耆、桂枝、茯苓、甘草。
- 功效:益氣健脾,溫陽利水,適用於脾虛水停、四肢浮腫者。
- 蒲灰散(《金匱要略》)
- 組成:蒲灰、滑石。
- 功效:清利濕熱,化瘀行水,適用於水濕夾瘀者。
- 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
- 組成: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茯苓、桂枝。
- 功效:化氣利水,適用於膀胱氣化不利之水腫。
相關條目
- 水腫:泛指體內水液停聚、泛溢肌膚之病證,皮水屬其範疇。
- 風水:以表證為特徵的水腫,與皮水同列《金匱要略》水氣病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