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皮水,病名。水氣泛溢皮膚而見水腫的病癥。出《金匱要略.水氣病脈證並治》:皮水其脈亦浮,外證胕腫,按之沒指,不惡風,其腹如鼓,不渴。《諸病源候論.水腫病諸候》:「腎虛則水妄行,流溢於皮膚,故令身體面目悉腫,按之沒指而無汗也。腹如故而不滿,亦不渴,四支重而不惡風是也。脈浮者,名曰皮水也。」治宜通陽、健脾、利水,用防己茯苓湯、蒲灰散等方。參見水腫、風水等條。

皮水,是由於腎虛水氣泛溢皮膚而引起的水腫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四肢、面部、身體腫脹,按之凹陷不起,不惡風,小便不利,腹脹如鼓,不渴,脈浮。

皮水的治療,以通陽、健脾、利水為主。常用方藥有防己茯苓湯、蒲灰散等。

防己茯苓湯由防己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澤瀉、豬苓、車前子、木通、大腹皮組成。具有利水消腫、健脾益氣的功效。主治水腫、小便不利、面目浮腫、四肢腫脹等症。

蒲灰散由蒲灰、白礬、滑石、甘草組成。具有利水消腫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主治水腫、小便不利、面目浮腫、四肢腫脹等症。

皮水的預防,主要是注意飲食調節,避免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以免加重病情。另外,還要注意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如果出現水腫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