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皮痿

病證名,指因肺熱葉焦,導致皮毛枯萎、足部痿弱無力的病證。此名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九,書中記載:「病者肺熱,皮虛弱薄,著足痿躄,其色白而毛敗,名曰皮痿,由肺熱葉焦使然也。」又稱皮毛痿,屬中醫「五痿」之一(皮痿、脈痿、筋痿、肉痿、骨痿),與肺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皮痿的成因主要與肺熱葉焦有關。中醫認為,肺主皮毛,司呼吸,為水之上源。若肺受熱邪所傷,或久病耗傷肺陰,津液不得布散,則皮毛失於濡養,呈現枯萎、乾燥之態;進一步影響下肢經脈,導致足部痿弱無力,甚至步履困難。此外,《素問·痿論》提出「五臟使人痿」的理論,強調肺熱葉焦為皮痿的核心病機,並指出情志過極、勞倦過度、濕熱浸淫等因素亦可能間接傷肺,促成痿證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皮毛異常:皮膚乾枯無澤,毛髮稀疏易落,色白而憔悴。
  2. 肢體痿弱:下肢痿軟無力,甚則「痿躄」(足不能行),伴隨肌肉鬆弛。
  3. 肺系症狀:或見咳嗽、氣短、咽乾等肺陰不足之象。

辨證與治療

皮痿的辨證以肺熱津傷為主,治則首重清肺潤燥、益氣生津。常用方劑如:

  • 清燥救肺湯(《醫門法律》):針對肺燥津傷,以麥冬、阿膠滋陰,桑葉、石膏清熱。
  • 沙參麥冬湯(《溫病條辨》):養肺胃之陰,適用於陰虛內熱之痿證。
    若兼見氣虛,可加黃芪、黨參以補益肺脾;若久病及腎,則需酌加熟地、龜板等滋補下焦。

與其他痿證的區別

皮痿屬五痿之一,與其他四痿的鑑別如下:

  • 脈痿(心熱血燥):膝關節軟弱,脈絡空虛。
  • 筋痿(肝陰不足):筋急拘攣,伴情緒抑鬱。
  • 肉痿(脾濕困阻):肌肉麻木不仁,體重倦怠。
  • 骨痿(腎精虧虛):腰脊酸軟,足不任身。

皮痿的病理關鍵在於肺失宣降、津液不布,治療時需注重調理氣機,兼顧整體臟腑功能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