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皮蒸
皮蒸為中醫病名,屬「五蒸」之一,亦列於「二十三蒸」之中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。其病機根源在於肺臟,因虛勞內傷、陰液耗損,或熱毒蘊結,導致肺陰不足、虛熱內蒸,外顯於皮毛而成。
臨床表現
皮蒸典型症狀包括:
- 呼吸系統:肺熱上逆而見「大喘鼻乾」,肺津不布則「口中無水」,舌苔呈現「舌上白」。
- 熱象傷絡:虛熱灼傷津液,故「小便赤,如血」;若熱毒熾盛,可「口內吐血」,此因肺絡受損,血隨氣逆。
- 氣機壅滯:蒸盛時「胸滿」「兩脅下脹」,乃肺失宣降,氣滯肝經所致;「大嗽徹背連胛疼」為肺熱移於大腸經,經氣不利之象。
- 神志不安:虛熱擾心,則「眠寐不安」,甚則「自稱得注熱」,此為陰虛內熱之煩躁譫語。
病機與臟腑關係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「其根在肺」,強調肺主皮毛,虛熱由肺陰虧虛而生,蒸灼體表。肺與大腸相表裡,故熱邪可循經影響肩背;肺金不及,肝木亢逆,則見脅脹。若久蒸不癒,熱毒深陷,更可內傷五臟,耗血動血。
鑒別與相關理論
- 五蒸:分骨蒸、脈蒸、皮蒸、肉蒸、內蒸,皆屬虛勞熱病,皮蒸特重肺與皮毛之候。
- 二十三蒸:為細分蒸病之證,皮蒸屬其中,多與蟲積、瘀血、痰熱等兼夾致病。
此證需結合四診,辨其虛實。傳統治法以清肺養陰為主,如《外臺秘要》載有多首治蒸方劑,然具體用藥須依證候加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