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疲勞咳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疲勞咳嗽
疲勞咳嗽,又稱「勞咳」,屬中醫內科病證之一,主要因過度勞累、肝氣耗損所致。其病機根源於「肝勞」,即長期體力或精神疲憊,導致肝血虧虛、肝氣鬱滯,進而影響肺氣宣降,引發咳嗽。此證特點為咳嗽時左脅疼痛,並牽引小腹及膝腕部位,屬虛中夾實之候。
病因病機
《醫學入門》指出:「疲極傷肝」,過勞首先損傷肝經。肝主疏泄,藏血而調暢氣機,若長期勞累,肝血暗耗,疏泄失常,則氣機鬱滯,橫逆犯肺,肺失肅降而咳。肝經循行過脅肋,故咳嗽時左脅疼痛;肝脈下絡陰器,連小腹,故痛引小腹;肝主筋,膝腕為筋之會,故兼見膝腕酸疼。此證多見於體力勞動者或長期精神緊張之人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咳嗽,咳聲低弱或短促,左脅脹痛或刺痛,痛感可放射至小腹及下肢膝腕關節,伴隨疲倦乏力、口乾咽燥,或見目眩、失眠等肝血不足之象。舌質偏紅或淡暗,苔薄白或微黃,脈弦細或沉弱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疏肝養血、調和肺氣為主,兼顧補虛瀉實。
- 肝鬱化火型:咳嗽伴脅痛、口苦咽乾,宜疏肝清熱,方用《醫學入門》所載加味二陳湯(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青皮、柴胡、草龍膽、黃芩、竹茹),以化痰止咳、清泄肝火。
- 氣血兩虛型:咳而氣短、面色萎黃,宜益氣建中,選用黃芪建中湯(黃芪、桂枝、白芍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、飴糖),溫補肝脾,緩急止痛。
- 陰虛肺燥型:乾咳少痰、舌紅少苔,可配合沙參麥冬湯或一貫煎,滋養肝肺之陰。
相關鑑別
疲勞咳嗽需與「勞咳」(肺勞咳嗽)區別:後者多因久病肺虛,症見咳血、潮熱,屬肺癆範疇;而疲勞咳嗽病位在肝,以脅痛、疲勞為標誌。此外,亦需排除外感咳嗽或痰飲內停之實證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肝肺相關」的理論,肝氣鬱滯可上逆侮肺,治當標本兼顧,調肝為要。歷代醫家重視勞倦致病的內傷特點,用藥注重柔肝體、疏肝用,佐以益氣養血,以恢復氣機升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