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蚍蜉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蚍蜉漏

蚍蜉漏,又稱瘰癧、瘰癘、瘰癧瘡、瘰癧毒、瘰癧癰、瘰癧癤等,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,多發於青壯年,以頸部腫塊為主要特徵。此病在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四中有詳細記載:

蚍蜉漏者,頸上生瘡纍纍,或如疥癬,久久破潰成漏,流出稀痰或敗絮狀物,纏綿不愈,多伴有發熱、盜汗、易怒等症狀。其病因,多由風、寒、濕、熱等外邪侵襲所致,此外,脾胃虛弱、氣血不足、痰濕內生等因素也可能導致本病的發生。

臨床上,蚍蜉漏的治療主要以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為主,可內服消瘰丸、赤小豆散、芩部丹等,外治宜提膿去腐或拔去痰核。

蚍蜉漏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勤洗澡、勤換衣,避免接觸不潔的物品。
  2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,可多吃新鮮蔬果、進行適度運動。
  3. 注意飲食,避免辛辣刺激、油膩生冷的食物。
  4. 若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

儘管蚍蜉漏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,但目前仍有一定的發病率。因此,我們應提高警惕,做好預防工作,以避免患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