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琵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琵琶穴

琵琶穴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清代《釐正按摩要術》,其定位於肩井下緣,後世《經外奇穴匯編》進一步明確其位置在「肩井下、巨骨旁」,約當鎖骨外側段前緣,喙突上緣凹陷處。此穴鄰近手陽明大腸經與足少陽膽經之交會區域,屬局部取穴之要點,主治肩臂疾患。

定位與解剖

琵琶穴位於肩部,具體在鎖骨外側端前下方,喙突上緣之凹陷處。其解剖位置涉及斜方肌、三角肌與鎖骨下肌之交會,深層為臂叢神經及鎖骨下動脈分支。針刺時需避開血管,直刺深度約0.3-0.5寸。

主治功能

  1. 肩臂疼痛:琵琶穴屬局部取穴,能疏通肩部氣血瘀滯,緩解風寒濕邪或勞損所致之肩痛、上肢活動受限,尤適於「五十肩」(肩周炎)或頸肩綜合徵。
  2. 通經活絡:配合肩髃、肩髎等穴,可增強手陽明大腸經氣血運行,改善上肢麻木、無力。
  3. 調氣益神:《釐正按摩要術》提及按揉此穴可「益精神」,推測其能調節局部經氣,間接影響心神,緩解肩頸僵硬伴隨之疲憊感。

操作方法

  • 針刺:直刺0.3-0.5寸,得氣後行平補平瀉手法,適用於急性肩痛。
  • 艾灸:以艾炷灸3-5壯,或溫和灸5-10分鐘,適合寒濕痺證或慢性勞損。
  • 推拿:以拇指按壓或揉法,配合肩井穴,可鬆解肌肉緊繃,促進氣血流通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肩臂不舉:配肩髃、曲池、外關,以通經活絡。
  • 頸項強痛:配風池、天柱,疏風散邪。
  • 氣血虛弱:配足三里、氣海,益氣養血以助肩臂功能。

琵琶穴雖非十二正經腧穴,然其臨床效用明確,尤擅調理肩部氣機,結合針灸或推拿,可顯著改善局部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