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琵琶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琵琶骨
琵琶骨,又稱肩胛骨,為人體上肢與軀幹連接之重要骨骼,位於胸廓後方,呈三角形扁平狀,左右各一。其名「琵琶」者,蓋因形似傳統樂器琵琶而得名。
在中醫學理論中,琵琶骨不僅為骨骼結構之一,更與經絡循行、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其位置涵蓋手太陽小腸經及手少陽三焦經所過之處,故肩胛區域之病變,常與此二經氣血失調相涉。
生理功能與中醫關聯
- 結構支撐:琵琶骨與鎖骨、肱骨構成肩關節,主司上肢活動,若此骨錯位或受損,可致肩臂屈伸不利,甚則影響手三陽經氣血流通。
- 經絡循行:手太陽小腸經循行於肩胛部,若外感風寒或勞損,易見肩胛周圍酸痛、拘急,此為經氣壅滯之象。
- 診斷意義:中醫望診中,肩胛形態可反映臟腑狀態。如肩胛骨上緣高聳,或與脊椎間肌肉消瘦,多提示肺氣不足;若肩胛下角外展,則可能與腎氣虛損相關。
常見中醫病證
- 肩胛痛: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,或氣滯血瘀所致,症見局部冷痛、重著,遇寒加劇。
- 肩不舉:常與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太陽小腸經氣血不暢有關,可見於「五十肩」(肩周炎)等病症。
- 骨錯縫:指肩胛骨輕微移位,多因外力或長期姿勢不當,導致氣血阻滯,活動受限。
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:「肩胛者,乃肩髆之骨也」,強調其與上肢活動之關聯。另《靈樞·經脈》論述手太陽小腸經「出肩解,繞肩胛」,進一步闡明經絡與骨骼之相互影響。
綜言之,琵琶骨於中醫視角下,既是形體結構,亦為經氣輸布之要道,其病變需結合經絡辨證與筋骨調理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