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痹
病名:脾痹屬五臟痹之一,多由肌痹日久不癒,復感外邪,內傳於脾所致。因脾主肌肉,故亦有「脾痹即肌痹」之說,二者臨床表現互有交集,然病機深淺不同。
病因病機:
《素問·痹論》云:「肌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捨於脾,是謂脾痹。」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、統血、主肌肉四肢。若外感風寒濕邪,久滯肌表,內傳於脾;或飲食勞倦損傷脾氣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,皆可致脾痹。
臨床表現:
- 四肢懈惰:脾氣虛弱,肌肉失養,故見肢體倦怠無力。
- 中州痞塞:脾失健運,氣機壅滯,脘腹痞滿隱痛。
- 咳嘔痰涎:《素問》提及「發咳嘔汁」,因脾虛生濕,濕聚成痰,上犯肺胃。
- 大便時瀉:脾陽不振,水濕下注,則大便溏薄。
- 面黃足腫:脾虛氣血不足,面色萎黃;水濕泛溢,足脛浮腫。
- 肌肉不仁:氣血不榮,肌膚麻木不仁,觸覺遲鈍。
證候分型:
- 脾氣虛痹:以四肢乏力、食少便溏為主,舌淡苔白,脈濡弱。
- 寒濕困脾:脘腹冷痛、嘔吐清水,舌苔白膩,脈沉遲。
- 痰濁阻痹:咳嗽痰多、胸悶痞塞,舌苔厚膩,脈滑。
治法方藥:
- 健脾益氣:選用五味異功散(人參、白術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)或香砂六君子湯,補脾和中。
- 溫中化濕:白術湯(白術、蒼術、厚朴、乾薑)加減,散寒除濕。
- 消食導滯:若兼食積,用保和丸(山楂、神麴、半夏、茯苓)以運脾消滯。
- 通痹活絡:黃芪丸(黃芪、當歸、桂枝)益氣活血,適用於氣血兩虛兼痹者。
相關概念:
- 肌痹:病在肌肉層次,以肌肉疼痛、萎弱為主,未深及臟腑。
- 五臟痹:痹證日久,內傳於五臟,除脾痹外,尚有肝痹、心痹等,各具臟腑特性。
脾痹之治,重在調理中焦,復其運化之職,兼以祛邪通痹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