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痹

脾痹是一種病名,屬於五臟痹之一,是從肌痹發展而成的。脾主肌肉,因此也有脾痹即肌痹之說。《素問.痹論》中記載:「脾痹者,四肢懈惰,發咳嘔汁,上為大寒。」《素問.刺逆從論》中記載:「少陰不足,病脾痹。」有些醫學家認為:「肌痹不斷,再遭到邪氣的感染,進入脾臟,就形成了脾痹。」《聖濟總錄.脾痹》也提到了這種說法。《症因脈治.脾痹》指出:「脾痹的證候,即肌痹。四肢無力,腹部感到堵塞和隱隱的疼痛,大便時瀉,面色黃氣腫脹,食慾不振,肌肉麻木。」常用的治療方法有黃芪丸、白術湯、五味異功散、保和丸和香砂枳術丸等。相關條目:肌痹、五臟痹。

脾痹的病因病機

脾痹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

  1. 脾虛:脾主肌肉,若脾虛則肌肉失去養分,可能導致肌肉痹痛。
  2. 外邪侵襲:外邪侵襲人體時,可能引起肌肉痹痛,若外邪進入脾臟,則可能導致脾痹。

脾痹的臨床表現

脾痹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肌肉痹痛:肌肉疼痛、酸脹、麻木,可能伴隨活動受限。
  2. 四肢倦怠:四肢無力、疲乏,不願意活動。
  3. 中州痞塞:腹部脹滿、不舒服,按壓時有疼痛感。
  4. 大便時瀉:大便不成形,時而稀,時而溏。
  5. 面黃足腫:面色發黃,雙腳腫脹。
  6. 不能飲食:食慾不振,吃不下飯。
  7. 肌肉痹而不仁:肌肉麻木、僵硬,無知覺。

脾痹的診斷

脾痹的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閤中醫四診進行辨證。

脾痹的治療

脾痹的治療以健脾益氣、祛風除濕為主。常用的方劑有黃芪丸、白術湯、五味異功散、保和丸和香砂枳術丸等。

脾痹的預防

脾痹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合理飲食,適量運動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2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  3. 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受涼。
  4. 如果有感冒或受風寒感染,要及時治療,避免病情惡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