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病之中醫論述
脾為後天之本,屬太陰濕土,主運化、統血、司肌肉四肢,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。《內經》詳載脾病諸候,如脾風、脾熱、脾瘧、脾咳、太陰嘔吐、泄瀉、脾脹、脾疸等,後世醫家更擴充其證治範疇。脾病之機,多因飲食勞倦所傷,或外邪內侵,致運化失職、水濕停聚,或中陽衰微、氣陷不升,或統血無權,臨證須辨虛實寒熱而治之。
病因病機
脾病之發,本於氣機升降失司。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云:「脾病者,身重,善飢,肉痿,足不收。」《難經·十六難》則謂脾脈外證面黃、善噫,內證臍周動氣、腹脹食不化。其病機可分三端:
- 運化失職:水穀不化,濕濁內停,見腹脹、泄瀉、痰飲。
- 氣血生化不足:肌肉失養,四肢乏力,甚則中氣下陷而脫肛、陰挺。
- 統血無權:血溢脈外,致便血、崩漏等。
證候分型
-
脾虛證
- 脾氣虛: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脈緩弱。
- 脾陽虛:脘腹冷痛、下利清穀,畏寒肢冷,脈沉遲。
- 中氣下陷:臟器下垂、久瀉脫肛,氣短懶言。
-
脾實證
- 濕困脾陽:頭身困重、口黏納呆,苔白膩,脈濡緩。
- 濕熱蘊脾:身熱不揚、黃疸嘔惡,小便黃赤,脈滑數。
-
兼夾證
- 肝脾不調:脅脹腹痛、情志抑鬱。
- 脾腎陽虛:五更泄瀉、腰膝冷痛。
治法方藥
- 健脾益氣:四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,治脾虛失運。
- 溫陽運脾:理中湯、大建中湯,療中焦虛寒。
- 升陽舉陷:補中益氣湯,主氣陷諸證。
- 化濕醒脾:平胃散、藿香正氣散,除濕濁困脾。
- 清利濕熱:茵陳五苓散、連朴飲,解濕熱交蒸。
古籍精要
《太平聖惠方》言脾虛則「腹脹噫酸,泄利肢重」,脾實則「唇焦身熱,舌強口瘡」。《本草綱目》更分本病(濕腫痞滿)、標病(肢腫舌強),強調「土潤而升,土健而運」之治則。沈金鰲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主張調三焦氣機以助脾運,蓋「脾為升降之樞,燥濕得宜則諸恙自平」。
脾病之治,重在調其升降,復其健運,臨證尤當細察標本虛實,方能藥證相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