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槁毛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皮槁毛拔
皮槁毛拔為中醫證候名詞,指皮膚乾枯粗糙、失去光澤,且體表毫毛脫落稀疏,猶如被拔除之狀。此證首載於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:「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拔。」揭示飲食偏嗜過度(如苦味)可能損傷肺氣,進而影響皮毛之濡養功能。
中醫病機與臟腑關係
- 肺主皮毛:
中醫認為「肺主皮毛」,肺氣宣發衛氣與津液以溫潤肌膚、充養毫毛。若肺氣虛弱或肺陰虧耗,宣發失常,則皮膚失於濡潤而枯槁,毛髮亦因氣血不榮而脫落。 - 氣血津液失調:
- 氣虛:肺脾氣虛,運化無力,水穀精微無法上輸至皮毛。
- 血虛:肝血不足或心脾兩虛,血不榮膚,致毛髮失養。
- 津傷:熱邪耗津或陰虛內熱,肌膚與毛竅失於濡潤。
- 五味偏嗜之影響:
如《素問》所言,過食苦味(苦入心,心火過亢可刑剋肺金),或長期偏嗜辛燥、甘肥之品,皆可能間接損傷肺氣,導致皮毛失養。
臨床表現與相關證型
- 肺氣虛證:皮槁毛拔伴氣短乏力、易汗、舌淡。
- 肺陰虛證:皮膚乾燥脫屑、毛髮易折,兼見咽乾、顴紅、舌紅少苔。
- 氣血兩虛證:面色萎黃、毛髮稀疏易脫,脈細弱。
- 燥邪犯肺:外感燥邪或內生燥熱,可見皮膚皸裂、毛髮焦枯。
經典理論延伸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:「手太陰肺經氣絕,則皮毛焦。」強調肺氣衰敗與皮毛狀態的密切關聯。此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論述「虛勞羸瘦候」時,亦指出久病氣血耗傷可致「皮毛枯悴」,與「皮槁毛拔」機理相通。
此證候常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、虛勞,或熱病後期陰液虧損之患者,中醫治療多以益氣養陰、潤肺生津、調補氣血為法,如選用生脈散、沙參麥冬湯或八珍湯等方劑加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