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皮急

皮急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見於清代黃庭鏡所著《目經大成》。此症主要表現為上下眼瞼逐漸緊縮變小,嚴重時可縮如棗核,致使眼瞼難以開合。其病因多與膏液耗竭、筋脈失養相關,導致眼瞼局部氣血不榮,經絡拘急,從而引發瞼胞緊縮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精血虧虛:肝藏血,開竅於目。若肝血不足,或久病耗傷陰液,眼瞼失於濡養,則筋脈攣急,發為皮急。
  2. 誤治失治:若因倒睫等症而過度施以夾法(如手術或外治),僅治其標而未調其本,反覆操作易致肉焦血損,使眼絡失和,瞼胞日漸緊小。
  3. 風熱或濕熱蘊結:外邪客於眼瞼,阻滯氣血,久則化燥傷陰,加重筋脈拘急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眼瞼逐漸緊縮,開合困難,甚者僅留細縫。
  • 可伴見目乾澀、視物模糊,或局部皮膚乾枯無澤。
  • 若因誤治所致,多兼見倒睫反覆發作,瞼緣粗糙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肝血不足證

    • 治法:滋養肝血,舒筋活絡。
    • 方藥補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,重用當歸、白芍、川芎以養血柔筋,佐以伸筋草、木瓜舒緩攣急。
  2. 陰虛風動證

    • 治法:滋陰熄風,潤燥緩急。
    • 方藥大定風珠(《溫病條辨》)化裁,以阿膠、龜板滋陰潛陽,配合鉤藤、天麻熄風解痙。
  3. 濕熱蘊結證
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通絡鬆筋。
    • 方藥黃連解毒湯四妙散,佐以絲瓜絡、路路通以通絡行滯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睥急緊小:與皮急症狀相似,但更強調脾虛氣弱所致眼瞼緊縮,治宜健脾益氣,如用參苓白朮散加減。
  • 倒睫:睫毛內翻刺睛,可為皮急之併發症,然其病機多因風熱壅滯肝脾積熱,治法有異。

古籍補充

《目經大成》指出,此症若因誤治而致者,須內外兼調,不可僅執外治之法。另可配合針灸取穴(如攢竹、絲竹空、太衝)以疏調眼部氣血,或外用潤燥膏(如當歸、生地黃煎膏)塗敷瞼緣,緩解緊迫。

此症屬慢性疾患,治療需注重標本同治,調養氣血陰陽為根本,兼顧局部通絡解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