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急緊小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皮急緊小症

病證名,見於《審視瑤函》,又稱「睥急緊小」。此症屬中醫眼科範疇,主要表現為眼瞼(睥)緊縮、拘急,導致目竅開合不利,甚或影響視物功能。其病因病機多與肝脾功能失調、經絡氣血不和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血不足,筋脈失養:肝主筋,開竅於目。若肝血虧虛,不能濡養眼瞼筋脈,則易致拘急緊縮。
  2. 脾虛氣弱,肌肉失榮:脾主肌肉,眼瞼屬脾(「肉輪」)。脾氣虛弱,肌肉失於溫煦,可引發瞼膚緊急。
  3. 風邪外襲,經絡阻滯:外感風邪客於眼瞼,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筋脈攣急而成此症。
  4. 情志內傷,氣滯血瘀:憂思鬱怒,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,亦可引發眼瞼緊縮不舒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眼瞼緊繃,開合困難,甚或瞼裂縮小。
  • 或伴目乾澀、視物模糊。
  • 舌質淡紅或暗,脈弦細或澀。

治療原則
以調和肝脾、養血舒筋為主,佐以祛風通絡或活血化瘀。

  1. 內治
    • 肝血不足:選用補肝湯(《醫學六要》)加減,滋養肝血。
    • 脾虛氣弱:以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加減,健脾益氣。
    • 風邪客絡:配合羌活勝風湯(《原機啓微》)疏風通絡。
    • 氣滯血瘀:選用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加減,行氣活血。
  2. 外治
    • 可配合針灸療法,取穴如攢竹絲竹空合谷等,以舒緩眼瞼筋脈。
    • 局部熱敷或藥熏(如菊花、桑葉煎湯),以溫通氣血。

古籍參考
《審視瑤函》指出此症與「睥急緊小」相關,強調需辨明虛實,調理肝脾。後世醫家亦重視局部與整體結合,從氣血陰陽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