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不主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不主時
在中醫五行理論中,五臟與五行、四時相配,肝、心、肺、腎分別對應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,並主司其所屬時令。然而,脾臟屬土,位居中央,不獨主某一特定季節,而是貫穿於四季之中,故稱「脾不主時」。
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》記載:「脾不主時何也?岐伯曰:脾者土也,治中央,常以四時長四臟,各十八日寄治,不得獨主於時也。」此段經文指出,脾土的功能在於滋養四臟,於每季最後十八天發揮其運化之功,協助其他臟腑完成季節更替的生理調節。
脾土的生理特性
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化生氣血以濡養全身。其性屬土,如同大地孕育萬物,脾臟亦承擔滋養四臟之責。五行之中,土居中央,調和四方,故脾不獨主一時,而是貫穿四季,維繫機體平衡。
脾與四時的關係
中醫認為,四季的更替伴隨陰陽消長與氣機升降,而脾土的作用在於調節此過程。每季最後十八天為脾土當令之時,此時天地之氣由該季所屬臟腑逐漸轉化至下一季,脾土居中運轉,確保氣血津液的輸布無礙。例如:
- 春季屬肝木,其末十八天脾土參與疏泄與升發的調和。
- 夏季屬心火,脾土助其宣通與溫煦。
- 秋季屬肺金,脾土協調肅降與收斂。
- 冬季屬腎水,脾土輔助封藏與滋養。
臨床意義
脾不主時的概念,突顯了脾胃在中醫整體觀中的核心地位。脾胃功能健旺,則四臟得養,氣血充沛;若脾土虛弱,則四季更替失調,易生痰濕、氣血不足等病證。故歷代醫家強調「四季脾旺不受邪」,養生調理首重脾胃,以維持機體與自然的和諧相應。
此理論不僅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亦為臨床調理脾胃、防治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